文/林悅其
2011年第十六屆洛杉磯藝博會剛剛拉下帷幕。作為合作媒體,《畫廊》和《看畫廊》雜誌應邀參展並進行全程追蹤報導。洛杉磯藝博會目前雖然與紐約軍械庫展和巴塞爾-邁阿密尚有一定差距,但作為美國西部最重要的藝博會,無論是市場支援與展出環境,還是組織能力和銷售業績,都有著十分強勁的表現。隨著洛杉磯在美國藝術市場中角色的改變和地位的提升,相信洛杉磯藝博會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由於地理和歷史文化上的原因,相信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藝術市場,將與洛杉磯藝博會發生更為頻密的合作關係。
逆勢上揚的洛杉磯藝術市場
從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以來,全球藝術品市場深受其累。從一級到三級市場,從東方到西方,幾乎無一倖免。在市場衰退的情況下,洛杉磯藝博會卻一路高歌,三年來持續增長,今年增幅更達百分之二十。這一逆勢現象引起業界的極大好奇和關注。除了主辦方近年來的銳意進取之外,洛杉磯藝術生態環境的改變,應該是主因之一。
在全球經濟出現動蕩、衰退的幾年來,洛杉磯藝術事業卻發展蓬勃,幾近絕無僅有。2009年10月,洛杉磯縣美術館耗資5千4百萬美元,增建一個以實業家Resnick夫婦(捐款4千5百萬美元)命名的當代館;目前,洛杉磯億萬富豪、國際著名藝術收藏家Eli Broad正在緊鑼密鼓興建他的美術館,以展出他2000多件私家藏品。不少紐約畫廊主也將目光投向洛杉磯:超級畫廊主Larry Gagosian近來把他位於洛杉磯比華利山莊的畫廊擴大一倍,更買下1千5百萬美元豪宅,將在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後大開派對,以招待好萊塢一眾明星富豪;L & M 畫廊在洛城西部的海濱城市隆重開業。本地畫廊也沒停下腳步,Blum & Poe將場地擴大至2萬英尺。Jerry Deitch,紐約最具權力和影響力的畫廊主之一,于2009年被任命為洛杉磯當代美術館館長;紐約軍械庫主辦方也進軍洛杉磯,將於今年9月在洛杉磯創辦一個當代藝術博覽會。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藝術中心正在西移,洛杉磯的影響力和地位,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對此,紐約老牌收藏家Agnes Gung認為,在某些方面,洛杉磯已經超出了紐約。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館長Glenn Lowry則説:“藝術圈流動性很大,但毫無疑問地,現在正是洛杉磯火熱的時候。”
哈羅,洛杉磯
常聽人説,洛杉磯是人間天堂。就氣候來説,此言不虛。一月的北京,尚是春寒料峭,草木凋零時節,此時的洛杉磯卻是陽光明媚,和風徐送。街頭行人衣著清涼,更有露腿露胸露背的熱辣洋妞,一派夏的氣象。看來除了時差,更要適應溫差。
位於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是美國第二、西海岸第一大的國際都市,由於氣候、歷史和地緣關係,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移民。多元的移民孕育了相容並蓄的多元文化,讓這座城市充滿神秘色彩和勃勃生機。這裡有林立的名校、五光十色的好萊塢、星光燦爛的奧斯卡、滿街香車美人的比華利山莊、人造仙境迪斯尼、NBA冠軍湖人隊……,真讓人浮想聯翩。
洛杉磯是全球影視、音樂、傳媒以及金融中心之一,對於這些領域的影響力,國人都略知一二。而對於該城一年一度的藝術盛事--洛杉磯藝博會,中國藝術圈卻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可能被巴塞爾-邁阿密和軍械庫藝博會的盛名所掩蓋,或因洛杉磯藝博會在中國的宣傳欠缺力度。
今年,洛杉磯藝博會迎來第十六個年頭。從最初的12家畫廊參展,至今年一百多家的規模,並逐步形成古典、現代以及當代三個藝術板塊的格局,參展作品呈現出多元化的特質,邁向綜合性大型國際藝博會的道路發展。洛杉磯藝博會開拓當代藝術板塊,既是順應世界潮流,也是順應當地收藏文化的結果。紐約、巴黎和倫敦等老牌收藏市場,都擁有很多古典和現代藝術品的收藏家,而洛杉磯卻擁有很多大名鼎鼎的當代藝術家和當代藝術收藏家。洛杉磯收藏家以實業家、石油和娛樂業巨頭為主,而不少科技新貴也正在逐漸融入當代藝術收藏圈。
現場掠影
1月19日,2011年洛杉磯藝博會在洛杉磯會展中心華麗開幕。
洛杉磯衛星城星羅棋佈,人口分散,人人以車代步。在中國隨處可見的人潮洶湧場面,在洛城十分稀罕。會場外風平浪靜,展場裏但見人頭攢動,人流如鯽,有點傻了眼,不知這麼多人一下子從哪兒冒了出來。一時感嘆于美國公共停車場的方便和人性化。現場雖然人氣爆棚,卻不擁擠,人流通暢有序,通道設置寬敞、合理。會場共設置兩處休憩場所,柔軟的真皮沙發和玻璃茶几,簡潔典雅,有如家之溫馨和親切;在容易出現擁堵的地方,展位採用半敞開式設計,既有效地緩解了人流,又獲得了更佳展示效果。主辦方的細心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讓人油然而生好感。
倘若説洛杉磯藝博會的開幕禮,是當地上流社會的一個盛大派對,該不為過,美國朋友Eric一語中的:“每年一度的藝博會,是洛杉磯藝術和時尚圈的一個盛大派對,好萊塢明星、NBA球員以及各界名流,是這兒的常客,雖然開幕禮門票高達500美金,但不妨礙人們掏腰包的熱情,對於有錢人來説,參加如此盛會,其一表明自己有錢,其二顯示自己有藝術品味”。 Eric説得不錯,身邊往來穿梭的人流中,膚色雜陳,帥男靚女如雲,讓人眼花繚亂,飽盡眼福。
昔聞洛杉磯藝博會開幕禮猶如一個美食節,如今有幸親嘗,著實不虛。牛排、三文魚、鱈魚、壽司、香檳、美酒,應有盡有,調酒師和服務生謙恭有禮,十分週到,讓人如沐春風。來賓觥籌交錯之間,更可遍嘗美食,省去事後滿街覓食的苦痛。這既是主辦方的體貼,也反映了洛杉磯這座城市的娛樂享樂特色。此時不禁想起北京藝博會的開幕式,有酒而無菜,癟著肚皮頻頻舉杯之後,饑腸轆轆,頭暈目眩,步履蹣跚,不得不忍痛在會場內的“餐廳”裏被狠宰一頓。兩相對照,感慨萬端。
在北京的藝博會,要判斷人們的身份,並非難事。藝術家、收藏家等各式人物,從其裝扮行頭和神態舉止,一眼可見端倪。而這兒,西裝革履紳士風度者有之,奇裝異服前衛出位者也不乏其人,但都神態自若,從容淡定,難以驗明正身。不少拖兒帶口貌似湊熱鬧的普通市民,一旦碰上真正打動他們的作品,也會當場買走,據説多半是為了填補自家某面墻上的空白。這在目前國內的同類藝博會,簡直不可思議,究其原因,或因國內藝博會天價滿天飛,沒有讓普羅大眾真正買得起的藝術品,或因國內人民群眾對藝術品的理解和需求,與西方百姓的確還存在著不小的距離。
第一天,在古典和版畫展區,部分美國本土畫廊的墻上,已經貼滿密密麻麻的紅點,不少小尺寸,單價幾千美元的油畫和版畫,旗開得勝,賺得了開門紅。由兩家媒體、一家美術館和12家畫廊組成的“中國軍團”,也忙得不亦樂乎,捷報頻傳。
新熱點—中國參展團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了當代藝術市場,刺激著西方業界敏銳的嗅覺,美國媒體、畫廊、收藏家,逐漸將眼光瞄向中國。在此利好形勢下,洛杉磯藝博會主辦方審時度勢,將中國列為2011年特別邀請國,把本屆藝博會定為“中國年”,推出“今日中國”主題展,特邀中國藝術品牌雜誌《畫廊》和《看畫廊》,廣州53當代美術館以及北京、上海、廣州、無錫、香港、台灣等地的12家畫廊和數十位中國藝術家加盟。期間,“今日中國”成為當地主流傳媒和華人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國展團整體表現頗為出彩,可圈可點。
53當代美術館,是中國唯一被邀的非營利藝術機構,展出馮峰、劉慶元和秦晉的聯展《三人行——藝途同歸》。三個藝術家分別從生理、社會和心理的角度去觀察和剖析人性。馮峰35件人體醫學標本攝影作品《靜物》,以獨特的視角和洞察力體現對生命的尊重與理解;劉慶元一組LED燈箱裝置作品《美麗城》和佔滿兩個墻面的《此時此刻》,展現了對當下消費、文化等社會現象及習慣的警覺、諷刺和調侃;秦晉展示的是她近幾年的影像裝置代表作品《29年8個月9天》,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個體生命、人與物之糾結關係的細膩體驗與感悟。館長李瓊波先生每天忙著被採訪和回答觀眾問題,他説“此次特展給美國業界同行和觀眾帶來一次鮮活的視覺體驗,讓大家對中國當代藝術現狀有了更直觀的了解,也是我們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的絕好平臺”。
北京SEE+畫廊和東磊影像畫廊,均主營影像作品。SEE+畫廊主打老前輩攝影家張雅心的70年代樣板戲攝影作品;東磊則由秦文的《故城》系列和陳家剛《樣板房》系列領軍。由於具有鮮明的中國色彩和文化符號,兩家畫廊都被擠得水泄不通,忙得不亦樂乎。東磊甚至連夜趕印名片,畫廊主郭磊女士説:“太意外,帶來的名片,兩天就被索取精光”。
第一次參加海外藝博會的北京傑森畫廊,抱著亮相和試探虛實之目的,僅帶來馮一塵等三位藝術家的五件作品。開展僅兩天,馮一塵的《心禪》、《苦樂隨緣》等三件作品全部售罄,剩下的兩件作品也被當地的畫廊看中,在藝博會結束後代售。金髮碧眼的銷售經理Joella Allott小姐介紹説,馮一塵是中國80後年輕畫家,買家認為其作品“很中國,很有禪意,讓人産生無限的聯想空間”。
北京紅子蘭畫廊的趙紅子女士表示,雖然成交額不是很高,但首次走向國際舞臺,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更學到不少東西,是一次彌足珍貴的經驗。這次當是練兵,來年擴充展位,調整戰術,捲土重來。該畫廊藝術家田流沙的作品《睡美人》系列,以及女藝術家郝麗的作品,引起了很多藏家的興趣,藝術家兩人在現場也忙得不亦樂乎,不時有觀眾要求合影留念,過足明星癮。
上海非青計劃畫廊楊泳梁“蜃市山水”系列作品遠觀為傳統山水,近看卻是一棟棟現代水泥鋼筋的高樓,十分巧妙地把當代問題置入“歷史”之中。該系列作品熱賣。
上海鳴嘉畫廊展出畫家萬三千《童趣》系列油畫作品,灰色背景,紅色的鄉村孩童,十分中國,十足民俗,十分討喜。
無錫鳳凰藝都也是第一次參加洛杉磯藝博會,展出范勃、戴平均、張新權和任傳文等中堅藝術家的油畫作品。他們帶來好幾幅大尺寸作品,但由於展位很大,布展十分專業、合理,所以顯得十分簡潔大氣,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廣州匯豪社的展位裏,年輕的小夥子扎克被劉濱的作品所吸引,一眼看上了《Nice to meet you 兔》,毫不猶豫地當場成交。他表示,非常喜歡畫面上輕鬆幽默、妙趣橫生的情景,以及作品所透露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香港GAFFER帶來陳平等藝術家的抽象作品,也創下不錯業績。
至展會結束,中國畫廊成交踴躍,12家畫廊有11家達成交易。但據現場統計,售出作品基本都在幾千到二萬美元之間的中低價位,且具有共同的特徵:一是帶有鮮明的中國符號;二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價高的作品沒有成交記錄,根本原因就是對於這類作品,買家持比較審慎的態度,市場尚需要時間去認識這些藝術家和作品。另外,目前國內市場價格虛高,也使得畫廊在定價時沒有根據海外市場及時作出調整。
本次“中國軍團”大多數畫廊都是第一次進入美國市場,尚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和適應。而從市場的整體反應來看,相信中國當代藝術在美國市場有著十分美好的前景。
賓主對話
會展期間,本刊四處出擊,及時掌握各種資訊和動態,更抓住機會,邀得主辦方負責人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記者的採訪。
洛杉磯藝博會總監Kim Martindale先生的一席談話,描述了洛杉磯藝術市場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巨變。
《畫廊》:您好,Martindale先生。除了中國畫廊,請問本屆還有哪些亞洲畫廊參展洛杉磯藝博會?
Martindale:除了12家中國畫廊,還有5家南韓畫廊,此外還有來自印度的畫廊。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美國本土畫廊代理亞洲藝術家,他們也帶來了中國以及其他亞洲藝術家的作品。
《畫廊》:據了解,去年南韓畫廊有十分耀眼的銷售業績,原因是什麼?
M: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我想,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他們以“團體”的形式出現在藝博會上,向藏家展示了清晰強烈的南韓藝術風貌;另外,美國西部是亞裔重要聚居地,亞洲藝術品的熱賣還與移民文化環境有關係。
《畫廊》:在本屆之前,有沒有中國畫廊參加洛杉磯藝博會?
M:極少。但今年我們加強了推廣力度,並開始打開知名度。過去我們以本土畫廊為主,近幾年才開始拓展國際市場,把目光投向亞洲和南美,將給予這些地區的畫廊以更多的參展機會。
《畫廊》:我注意到一件很有意思的現象,幾年來美國經濟衰退,藝術市場受到很大衝擊。為什麼洛杉磯藝博會卻在這幾年裏不斷壯大呢?
M:我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為一個藝術城市,洛杉磯在過去幾年不斷成長。去年,洛杉磯縣美術館的當代館Resnick剛剛落成開放,而Eli Broad的美術館也在興建當中,很快就能跟觀眾見面。在目前這種時間和經濟環境下,這種情況在其他城市很難發生。今年秋天,蓋蒂藝術中心(Getty Center)將聯合南加州54家美術館和藝術機構,一起舉辦一個名為PST的超級大型展覽(《太平洋標準時間》—Pacific Standard Time),以展出1945-1980年代加州藝術家的作品。這可能是世界藝術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藝術展,它也預示著世界藝術中心的轉移,從巴黎到紐約,再從紐約到洛杉磯。的確,目前紐約有更多的收藏家和藝術品交易記錄,但我們已經看到了轉移的跡象。
《畫廊》:總監先生,您對本屆參展的中國畫廊印象如何?
M:很高興可以看都不同的面貌和風格。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攝影,譬如See+和ME Photo。我過去學習過中國陶藝和中國畫,我個人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能比其他國家的文化更為豐富,更為偉大。過去我對中國的繪畫和陶藝更感興趣,但這次中國畫廊帶來的攝影作品的確讓我驚訝,它們記錄了正在中國發生的種種事情和巨大的變化。
《畫廊》:今天是展出的最後一天,您是否知道中國畫廊的銷售業績,他們對藝博會有何意見?
M:看起來銷售應該還不錯,但具體數據我手頭還沒有,很抱歉。我希望這次的經歷能給畫廊們以鼓舞。可能個別畫廊賣的不是很好,但除了銷售,更為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開端。美國的觀眾和藏家,都需要時間來認識這些畫廊和藝術家。
我們也採訪了洛杉磯藝博會中國項目負責人陳偉梅女士。她充分肯定了“中國軍團”在藝博會上的表現,但同時也指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希望這些意見對想出國參展的畫廊有一些啟發。
《畫廊》:陳女士,對於本次參展的中國畫廊,您的總體感覺如何?
陳:感謝中國畫廊為我們藝博會帶來了不少高質作品,它既豐富了展品結構,也為藏家帶來更多的選擇。從藏家、媒體到觀眾的反應,已經説明本次中國項目是十分成功的展覽。當然,由於很多中國畫廊都缺乏參加國外會展的經驗,所以也存在不少需要注意和調整的問題。
《畫廊》:具體存在哪方面問題呢?
陳:問題主要出現在作品選擇、定價和布展上。
雖説好作品到哪都受歡迎,但不同市場的藏家品味還是略有不同的。總體來説,國外藏家還是比較喜歡那些帶有比較鮮明的中國風格以及能反映中國社會、文化問題的作品。這就是有些畫廊門庭若市,有些業績欠佳的根本原因。
至於作品的定價問題,可能稍稍會讓參展畫廊有點失落,你必須稍微下調價格來進入這個市場。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雖然不少藝術家在國內已經有不低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但對於他們來説,美國還是個全新的市場,讓新市場的藏家認識和接受,需要一個過程;二、這些年來,國內藝術市場的確有點失控,跟失調的物價一樣,漲得過快,所以,在定價的時候,必須擠掉一點“水分”。
在布展方面,我的意見是“宜簡不宜繁”,尤其是展位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有些畫廊帶來不少藝術家的作品,且巴不得一個不落地往墻上挂,把空間擠得滿滿噹噹的像個雜貨舖,這既削弱了藝術家的作品展示風貌也自我降格了。
《畫廊》:對於明年的藝博會,你們有何期待?
陳:我們將傾聽參展商的建議、意見和要求,不斷提升我們的服務品質。希望有更多高品質畫廊和有成就的藝術家加入到洛杉磯藝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