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梅茲小蓬皮杜:法國邊境上的藝術明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5 15:46:04 | 文章來源: 藝術與投資

梅茲小蓬皮杜

文/杜卡

鄰近德國、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法國東部軍事重鎮梅茲,在2010年5月向公眾正式揭幕了蓬皮杜分館——梅茲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Metz)。這是法國國有大型文化機構在巴黎之外設立的第一個分支,被看作“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標誌。連總統薩科奇在開幕當天都率領一批政要前往出席,並在典禮上做了長篇演講。大半年過去了,全球的藝術愛好者和遊客紛至遝來。往昔的梅茲小城如今名氣大漲,躍升為法國的旅遊勝地之一。

梅茲市(Metz)是法國洛林地區(Lorraine)首府,位於洛林地區北部摩澤爾(Moselle)省境內,是法國的一個中等城市,摩澤爾河從市區橫貫而過。初中課本裏,都德的《最後一課》,就是在這裡上的。然而,梅茲先前主要以礦業為支柱産業。隨著採礦業的逐漸消退,地區財政進入了赤貧狀態,大多數人因為失業而遠走他鄉。為了改變這樣的衰落,政府決定投入鉅資,以梅茲蓬皮杜中心(以下簡稱“梅茲館”)為引領,希望藝術能給江河日下的經濟狀況注入新鮮活力。

2003年1月9日,法國文化交流部通過了建設“蓬皮杜中心梅茲分館”的提案,並使之成為蓬皮杜中心的姊妹館。同年的12月15日,以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 Ban)為主的設計團隊競標成功。經過7年的週密籌劃和施工,梅茲館于2010年5月12日隆重開放。東西方文化並蓄的搶眼建築,再加上含金量極高的盛大首展,都讓它成為邊境線上一顆光彩奪目的藝術明珠。

巴黎老蓬皮杜,酷!

在一頭扎進梅茲之前,還是先飲水思源,簡略回顧一下巴黎的老蓬皮杜吧。畢竟,這一嶄新梅茲館的方案,正是立足於老蓬皮杜的巨大收藏。從中世紀到如今的大量藝術品長年蜷縮在老蓬皮杜的藏品庫裏不見天日,而今終於有另一番廣闊寶地可供展示。

位於法國巴黎的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全稱為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素以大膽的造型和現代氣息濃郁的建築設計著稱,更以豐富的館藏和陳列,不間斷的臨時展覽位居全球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二位(第一位是紐約的現代藝術館MoMA,筆者注)。

1977年,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和弗朗科尼(Gianfranco Franchini)的設計幾乎讓保守的巴黎市中心陷入崩潰。整個博物館就如一個骨架、內臟全部裸露在外的巨型怪物——紅色的電梯、藍色的空調、綠色的水管、黃色的電器……沿街立面上以顏色清晰標注的各種管狀物坦誠地歡迎著八方來客。另一個立面上,裝有自動樓梯的圓柱形透明管道蜿蜒而上。整幢建築似乎是為了從虛偽的裝飾中解放出來,也使內部空間佈置更為靈活。

這項曠世傑作宣佈了一個嶄新巴黎的誕生。首任館長蓬杜·于丹(Pontus Hulten)説,“博物館不再是存放失去了社會功能的作品的祭壇,而是藝術家會見公眾,並激發公眾創意的地方。”果然,這個蓬皮杜中心日後成為民眾的波普建築宮殿,創造了被全世界複製的民主文化空間的新概念。

那麼這個梅茲小蓬皮杜呢?“我們希望梅茲蓬皮杜也能代表類似的精神,”其主要建築師之一坂茂説,“不是複製舊有的,而是同樣具有對公眾的開放性。”

梅茲小蓬皮杜,靚!

在實地落成之前,梅茲館就已經聲名鵲起了。這多半是因為它前衛而親切的外形設計,實在可愛!

坂茂(人物,圖1)的方案,在2003年擊敗了另外150個設計而獲選。這位1957年生於日本的建築師因其紙管建築設計在災區應急重建方面的貢獻而獲得國際聲望。他最著名的建築包括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建起的紙教堂(2005年拆解後搬到台灣地震災區)和隨著藝術家格利高裏·考伯特(Gregory Colbert)的作品做全球巡展的遊牧博物館。2008年他為四川災區設計了紙學校。

而這一回,花費了6900萬歐元和7年時間建成的梅茲館也神似一個臨時性的大帳篷。“是的,像一個馬戲團大帳篷,”坂茂説,“市民可以聚集在這裡,這是一個大集會場。”説到這個獨具一格的 “草帽屋頂”,坂茂坦言,其靈感來自於他6年前買的一頂竹子編織、油紙糊面的中國斗笠。然而,從小斗笠到大屋頂,需要的可是舉重若輕的縝密智慧。

整個屋頂由東方傳統建築常用的木結構支撐。用雲杉做成的總長18公里,重650噸的梁在屋頂構成結實而有韌度的多層網狀結構,上面覆蓋著8000平方米的半透明白色玻璃纖維。這使得該館白天光線充足,晚上夜景也非常靚麗。不僅如此,這“草帽”上還插著根長長的“稻草”。從“帽尖”處升起的沖天細柱,最高點離地正好77米,象徵1977年在巴黎開館的蓬皮杜中心。別具巧思的是,這樣碩大的屋頂,並非重重扣在其下的主體建築上,而是通過位於博物館外部的柱子支撐,本身不與墻體直接接觸,保證了建築內外空氣流通。

負責建築內部設計的是坂茂的法國同事讓·德·加斯汀納(Jean de Gastines)。這座中心建築整體面積達1萬平方米,1200平方米的中庭容納了諮詢臺、書店、資料中心、售票處等,功能與巴黎蓬皮杜相似。3個長方形常設展廳同樣匠心獨運,分別位於7米、14米和21米高處,如同3個相互間隔45度角的抽屜,從“草帽”掀起的褶皺下成扇形錯落伸出。寬大的落地玻璃覆蓋展廳外墻,既滿足了常設展品對溫度、濕度的苛刻要求,又為展廳提供了充足的採光。更美的還在於,從這三隻“眼睛”向外張望,正好能看到梅茲城市的地標——哥特式大教堂、城堡,以及100年前在德國佔領下建成的萊茵火車站。

與33年前建成的老蓬皮杜相比,坂茂還最大限度的考慮到當下藝術展覽的空間需求。 “老蓬皮杜的問題是,”他解釋説,“它不能展示真正的大型作品。天花板太低了。”巴黎蓬皮杜的內部空間極為簡單,每個樓層都是長166米,寬44.8米,高7米的空曠大空間。7米高的樓層對辦公研究來説是綽綽有餘,對演出和展覽來説則可能顯得有些掣肘。梅茲館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底樓大展區的天花板有10米高。這塊展區再加上三個矩形空間,對於藝術品的容納力相當於泰特美術館的渦輪大廳。

坂茂承認,這是一項建築實驗——一幢看起來很臨時的紀念碑。“如今的博物館,”他説,“不是白色大盒子就是巨大的雕塑,它們吸引大量觀眾的同時也讓同樣多的人感到厭煩。”他希望這幢建築的非正式性能像巴黎老蓬皮杜一樣動搖這種傳統的根基。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