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當代藝術文獻性工作蔚然成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14 17:52:01 | 文章來源: artinfo

1989年2月中國美術館“中國現代藝術展”文獻材料
 

上周,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先後在香港、北京與上海三地聯合發佈了各自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文獻研究成果,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主席杜柏貞(Jane Debevoise),以及MoMA國際收藏、展覽合作總裁傑·利文森(Jay Levenson)與藝術批評家巫鴻對兩個項目作了分別介紹。本次聯合發佈會也伴隨著一系列由應邀藝術家、策展人及學者參與的座談會,這一發佈活動也將於10月15日亮相紐約。

亞洲藝術文獻庫的“未來的材料:記錄1980-1990 當代中國藝術”計劃野心勃勃,四年內蒐集而來的數萬件文獻材料匯集至與項目同名的網站,同時還以大量影像素材製作了一部50分鐘的紀錄片《薩特與鄧麗君:1980年代的廣東當代藝術》,以此作為切面而導入進一步的研究。片名也可折射出此番文獻庫對浩如煙海的80年代文獻處理上的一大特色,即,著眼于作為那個年代標誌之一的“知性論述”上,在訪談及文獻蒐集中更多地關注了藝術家與批評家們的背景,他們在文學、學術、影像方面的體驗以及社會經歷都成為重要的研究材料加以歸檔。80年代作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獻庫在其中力求“儘快收集這些行將消失的變革紀錄,亦可藉此與當前的盛況維持一段距離”(杜柏貞)。

相比之下,MoMA的英文出版物《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則更多地將重心置於文獻的教育意義上。身為主編的巫鴻教授著重點明瞭這個出版項目中所包含的為海外藝術研究者更有效地推進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提供直接幫助的目的,書名中的“第一手材料”(primary documents)也正基於此。書中擇取彙編的1979至2006年的文獻與圖片材料均非出自個人觀點,而來自“某一層面的共識”。

紐約MoMA油畫與雕塑部門策展人Doryun Chong、藝術家徐冰、黃銳、宋冬、吳山專、徐坦等也參加了三地發佈會現場的分組對話,主題分別集中于70、80與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短時間談話顯然只能管中窺豹地為之前的理論發言作些感性補充。在文獻性工作已蔚然成風的今日當代藝術界,這兩個機構的研究能夠達到何種歷史深度,則是在認識到他們的工作的重要性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考量的。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