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喬治·阿德格堡:生活的紀念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28 13:15:11 | 文章來源: 今日藝術網

喬治·阿德格堡(Georges Adeagbo)的最大特徵是他用來做作品的材料都是撿來的,他並沒有把自己當藝術家,他更希望自己是哲學家,因為他感興趣的是自然與世界的關聯。他把撿來的物件堆砌起來,在我看來他並沒有想要表達所謂非洲人不為其他國家所接受的困境。只要看看他側重收集的東西就能明白:文件、照片、繪畫、雕塑、衣服、鞋子、箱子、石頭、香煙、酒瓶、錄音帶、工藝品等,都是個人性很強的物件,它們具有生活的紀念性,並沒有太多的牢騷。他只收集能夠打動他或能夠吸引他的物品,回到家後再研究它們。阿德格堡收集物品的行為可能跟他離家的經歷有關,但似乎他是更加嚮往定居生活的。

20世紀90年代初,阿德格堡被批評界發現並推出後,作品備受關注。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授予他特別獎,使阿德格堡的藝術生涯達到巔峰。199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恰好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家自1993年以來再次大規模在國際上亮相,蔡國強還獲得了金獅獎,但中國藝術家並沒有注意到阿德格堡,時至今日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實際上2009年他還參加過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延續他一貫的風格:大量的衣物和印刷品堆砌在墻上。

1942年阿德格堡出生在非洲貝南最大的城市科托努(Cotonou),19世紀科托努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也許阿德格堡收集物品的愛好與科托努的城市特性有關,科托努是貝南的主要貿易港,同時也是非洲西南部內陸國家的貨物集散地,每年都有大量的進出口物品在此地轉机。並且據最近去過科托努的朋友説:當地路邊的雜貨攤隨處可見,繁雜的工藝品讓人眼花繚亂。阿德格堡的堆砌手法也許與科托努的貿易環境有關係,他的作品看似隨意堆放在展廳或戶外,但實際上對物品的組合是有考慮的,只是堆砌的手法時常會讓人覺得藝術家的態度不夠明朗。

阿德格堡有幾件作品被著名收藏家讓·皮高齊(Jean Pigozzi)收藏,讓·皮高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非洲當代藝術私人收藏,並且把它們租借給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和博物館,使非洲當代藝術為世人所知。讓·皮高齊認為非洲當代藝術家是原創性的,他們的靈感得自馬路上、每天的生活、電視、廣播。在過去,非洲藝術品一直被視為原生物或巫術件,只能給西方現代藝術以靈感上的啟迪,無法獨立成為當代藝術。

其實非洲當代藝術家有十分充足的跨洲旅行和國際展覽經驗,為中國藝術界所熟知的、1989年在法國舉行的《大地魔術師》展覽,就有數位非洲當代藝術家參展,讓·皮高齊正是在看了該展覽後——發現原來非洲也有這麼令人驚訝的當代藝術——才開始決定主要收藏非洲當代藝術的。所以,非洲的前綴並不能束縛住非洲藝術家,比如把阿德格堡稱之為非洲當代藝術家,實際上還是在強調他的非洲身份,如同強調蔡國強是中國當代藝術家。讓·皮高齊的收藏出自正當的願望:他想讓西方世界了解並不是只有在紐約舒適的工作室才能産生好的作品,在非洲貧窮偏遠的村落裏同樣能誕生好的藝術。只是這所謂“好”的標準,仍然是由讓·皮高齊這樣的歐洲人來定。

當然,目前也不能過度推崇非洲當代藝術,畢竟不少作品並沒有達到特別高的水準,過度的推崇反而會造成一定的干擾,非洲當代藝術的活力也許正在於它與日常生活的關係。讓·皮高齊收藏非洲當代藝術品,是因為他不喜歡政治感強烈的作品,正好説明日常生活對非洲當代藝術的重要性。對非洲不正當的眼光是:把非洲看得過度神秘,把非洲的日用生活品當作藝術品。實際上非洲當代藝術並沒有完全把生活品看做藝術品,他們對藝術有自己的認識和創作意識。

日常生活與藝術的關係過近,容易導致理解上的障礙,2002年阿德格堡參加第十一屆卡塞爾文獻展的作品,使用了幾面日本軍國主義國旗,不少批評家試圖尋找其中的批判性,但難免牽強附會,這説明當生活式的藝術脫離生活的原境時,思想的交接發生了錯位。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