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海外

凝固瞬間:埃裏克·A·弗蘭德森作品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19 16:11:35 | 文章來源: 美訊線上-東方美術網

關山月美術館與丹麥藝術界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互動。今年,改造後的關山月美術館迎來又一位丹麥藝術家——埃裏克·A·弗蘭德森(Erik A. Frandsen)。

埃裏克·A·弗蘭德森1957年生於丹麥的蘭德斯,1976年至1979年間先後在希臘學習陶藝,在義大利學習雕塑,後又到巴黎學習平面設計。1981年,埃裏克移居哥本哈根,並創辦藝術團體“Vaerkstedet Vaerst”。

作為一位活躍的當代藝術家,埃裏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材料進行創作,但無論使用何種材料,以何種形式呈現,其作品都充斥曖昧的雙重性——既充滿吸引,又飽含抗拒。藝術形象常常是既以誘人的姿態吸引觀者,但又通過阻礙物的應用讓觀者覺得其冷酷抗拒。形象與結構、正面與負面、物理實體與抽象形式的對抗較量,極具張力,並營造出一種向觀者開放的“雙重空間”。

此次在關山月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正是埃裏克這種二元藝術觀的體現。以“凝固瞬間”命名的不銹鋼平面雕刻作品,拋棄了色彩、帆布與畫筆,用鑽頭在大幅不銹鋼面板上雕刻花朵,仿佛凝固了象徵美麗、浮華與生命的花朵某種妖嬈瞬間。但仔細觀看,畫作中大多是普通的野花野草,不是紀念花圈就是凋謝中的百合,透露出某種死亡的跡象。

透過不銹鋼板作為鏡子的功能,觀者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觀者與周圍環境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畫作的維度被拓展了。與傳統繪畫欣賞時容易形成不對等關係的體驗完全不同,觀者與作品是一種對等的對話關係。觀者參與到作品之中,並改變作品的形態,花朵和緞帶的曲線,與鏡面反射的物景交織,創造出另一空間。而就在此一瞬間,藝術與現實也被連接了起來。

顏色豐富飽滿的大尺寸油畫,是埃裏克依據攝影照片繪製的,大多是他在旅途中用相機捕捉的“凝固瞬間”。這些私人生活片斷,都是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但把這些小碎片放大到巨大尺寸的油畫後,會不由得讓人去關注、思考這些事物的前因後果。觀者在這些藝術家凝固的瞬間中,體驗著矛盾、新鮮卻愉悅的審美感受。

關山月美術館通過與丹麥藝術界的互動,保持著與活躍的北歐乃至整個歐洲當代藝術界的氣息相通,同時我們希望這種互動能夠不斷加深深圳與丹麥之間的友誼。

 

薩克森豪森的追悼花圈

埃裏克·A·弗蘭德森 (ERIK A.FRANDSEN)簡介

埃裏克·A·弗蘭德森1957年出生於丹麥的蘭德斯(Randers),是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1976-1979年間,他先後曾在希臘學習陶瓷工藝,在義大利進修雕塑,最後赴巴黎學習平面設計。1981年,埃裏克移居哥本哈根,並創辦了藝術團體“Vrkstedet Vrst”。藝術家克裏斯丁·萊默茨(Christian Lemmerz)也是該團體成員。此外,埃裏克亦是上世紀80年代早期“det vilde maleri”運動的活躍份子。

埃裏克的藝術形象具有模糊而曖昧的雙重性——既充滿吸引力,又飽含抗拒感。他早期的創作強調多元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其實際動機/刺激源,第二個層次是阻礙或破壞這些動機的物體,如橡膠胎,攝影,盒子和燈在畫布或其他畫作上的應用。埃裏克早期的藝術形象以情色為中心,第一眼以誘人的姿態吸引你,第二眼卻讓人發現其因阻礙物的應用而顯得冷酷而抗拒。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從1992年起,埃裏克採用霓虹燈作為阻礙物的藝術項目Dokumenta IX——詩意般的畫面被強硬的管狀霓虹燈光所攪亂、分解。

1   2   3   4   5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藝術市場雖然回暖 投資仍需謹慎
· 保羅麥卡錫舉辦新作展 靈感源自《白雪公主》
· 德國三大博物館明年攜手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 紐約新美術館利用裙帶關係遭質疑
· 第二屆新奧爾良藝術雙年展明年11月13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