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海外

記錄式的多元敘述
——看美國當代藝術家拉裏·瑞沃斯的繪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7 18:47:43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陸琦

 


拉裏·瑞沃斯(Larry Rivers)

192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布朗克斯,1940年開始從事爵士薩克斯管吹奏工作,1944年入紐約朱麗葉(Juilliard)音樂學院學習當代音樂。1947年入紐約的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學校學習繪畫,1948年入紐約大學學習藝術教育專業,1949年舉辦首次個展,1950年首次去歐洲旅行,在巴黎寫了8個月的詩;1951年畢業于紐約大學教育專業獲學士學位。1972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書。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和參加群展,作品被多家著名機構收藏。

西方古典與現代繪畫大都是在一幅畫作中表現一個主題或描述一個場景,而在當代這個多元至上的時代,藝術家們紛紛對傳統繪畫進行了題材與媒介上的顛覆。我國改革開放後,最早接受西方創作新理念的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就是打破傳統媒材限制,採用報紙、廣告、商標、影視圖像、快餐、卡通漫畫等各種布片、報紙、照片等實物材料作為創作素材,將之雜燴于自己作品中,與顏料相拼合。作為與勞森伯格同庚的美國當代畫家拉裏·瑞沃斯,在進行媒介與題材的創新探索上,較之更為前瞻性。其早期的畫風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上世紀80年代繪畫回歸潮流的創作方式,以至於真正回歸潮流到來時,瑞沃斯仍然走在前頭。

瑞沃斯選擇了把具有新聞性、社會性、面對大眾的事件與大眾無法得知的私密行為放在一起的方式,以記錄式的多元敘述打破以往的“單一”,從而對傳統藝術進行題材上的顛覆。作品《公眾形象與私密行為》(Public and Private,1984-1986)就是這樣,直接挪用報紙上的新聞圖片,採取色彩薄涂、形象剪切與層層拼貼的手法,以看似雜亂無序的圖像堆積,將政府官員、軍人、樂手等公眾形象以及家庭人物活動的私密行為無序地對比排列在同一幅畫中。畫面中甚至將人物的一半形象隨意剪切掉,表現出一種輕鬆與“隨意”,表達出藝術家對於每個公眾形象與私密行為的不同、善與惡、美與醜、真實與虛偽的共存,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視覺感受。

瑞沃斯的這種輕鬆隨意的風格,可以追溯到他曾經從事過流行音樂表演的經歷。可以説,他最初對音樂的熱愛遠遠大於繪畫,于23歲開始進行專業繪畫訓練後,他發現繪畫比音樂更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像。其繪畫天賦隨之被發掘,並迸發出了不可抑制的熱情,奠定了他此後從事繪畫專業的根基,從而使他的首個個展,就獲得了當代美國最傑出的藝術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讚許。

在抽象表現藝術、波普藝術盛行的時代,瑞沃斯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堅持自己的畫風。他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放棄抽象表現繪畫,返歸於從傳統中尋求獨特的風格。就像上世紀70年代架上繪畫回歸時藝術家們呈現出的共同特點:自身的寬容性、對藝術史的追溯、超越了現代主義對傳統的極端偏見,大膽地向西方傳統藝術回歸,回歸到19世紀的藝術、回歸到文藝復興和希臘羅馬藝術、回歸到原始和埃及藝術,同時又將現代主義的各種因素與傳統的樣式結合起來,讓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樣式自由地統一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早在回歸潮流到來的之前十多年,瑞沃斯的繪畫圖式就借鑒了藝術史中繪畫大師的構圖、形象等,開啟了回歸之先河。同時瑞沃斯又表現出自己的特徵,畫面的隨意性和內容的幽默感,使繪畫變得“輕鬆”,而且這個特徵自始至終貫穿于他的畫作中。他將幽婉成分引入歷史題材繪畫,在畫面營造一種快樂、幽默有時近似于調侃式的氛圍。

在《最偉大的同性戀者》(The Greatest Homosexual,1964)中,瑞沃斯將法國19世紀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描繪的在《拿破侖在書房》( Napoleon in His Study)中的拿破侖形象直接搬到畫面。在畫中,華盛頓的形象仍舊採取了傳統的手放在胸部口袋的典型姿勢,但不是神聖而是將形象重疊、塗抹或用顏料覆蓋,形成未完成式效果。曾經在大衛筆下嚴肅莊重的拿破侖在這裡成了隨意塗抹而成的形象,甚至有點臟亂無序。他的題目名稱往往是根據讀過的文獻和知識賦予的,對於拿破侖來説,無疑是一種揶揄。一改以往肖像畫的嚴肅,力求展現真實場面的做法,輕鬆、幽默進入其中,給觀者帶來一種新的感受。畫中可以看到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也可以感受到波普藝術的預兆。而這種在名畫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方法,則是基於名畫給大眾印象很深,易於理解,也創造了一種當代藝術新的創作樣式,並且這種樣式現在已廣為藝術家們所使用。

在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後,瑞沃斯後期的創作,畫了一批懷舊的作品,表現上世紀60年代的形象和生活。這時所用技巧更加純熟,對生活的看法也已不同於早期。他的畫不是對一種文化態度的概括,而是對那個時代的漫不經心的回憶和表現。《希拉:現在和過去》(Cilaa: Now and Then,1981),採用拼貼方式將圖像進行拼圖式處理。受安迪·沃霍爾的名作《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61)的影響,瑞沃斯將作為背景的正在舉槍射擊的人像進行重復並列式排列,對各個人像經過了不同的色彩處理,以依靠姿勢的女子作為畫中最寫實的部分,成為了“記憶”中最清晰的支點,其他的都呈“寫意”化。前面的各有兩條紅線將人物“貼”在畫中,扣住了現在對過去的“回憶”這個主題,一種意識流式的構圖繪畫方式,賦予了作品極強的當代感。

瑞沃斯的繪畫勝過了他曾經熱愛過的音樂,其作品在架上繪畫趨於弱勢的時代,贏得了藝術界的認可。1956年應邀參加第四屆聖保羅雙年展, 1988年和世界頂級藝術家共同被邀請參加漢城奧運會期間的國際性當代畫展。其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惠特尼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美術館等30多家知名博物館、美術館和美術院校等廣泛收藏。


公眾形象與私密行為 布面油畫 1984-1986年


最偉大的同性戀者 布面油畫 1964年


希拉:現在和過去 布面油畫 1981年


杜普教授和雪茄3 布面油畫 1963年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無價」羅馬花瓶重現世間
· 畢爾巴鄂:花園上樓梯
· Frieze藝博會的新策展單元“Frame”顯現年輕畫廊的活力
· 近距離感受Frieze藝博會
· 小心愛上她!時尚也可以做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