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中國遠征軍(油畫) 趙力中 210cm×470cm
文/吳丹江
在本次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雲南大學教授趙力中創作的是寬4.7米、高2.1米的大型油畫《1944·中國遠征軍》。這幅捕捉人們靈魂的作品,打通血脈、顛覆成見、穿越時空、摧毀誤讀,使人窒息,使人震撼。我耳畔響起了著名詩人李瑛的名句:“所有的岩石/都緊閉嘴唇/我呼喚他們/沒有回音。”靠近作品,一支踏著歷史灰燼、從地獄深處走來的部隊軍容整肅,破墻而出。他們英姿勃發、士氣高昂,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支越境征戰的武裝;他們豪情萬丈、壯懷激烈,這是自列強蹂躪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支出國雪恥的部隊。他們面容堅毅,因為他們肩負著驅逐倭寇的使命;他們神情肅穆,因為他們進行著背井離鄉的遠征。他們的名字——中國遠征軍。
這支軍隊遠征印度、緬甸,所經歷的同古戰役、曼德勒戰役、野人山戰役、密支那反攻、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松山戰役、強渡怒江、收復騰衝等等戰役,仗仗都是絞肉碾血的硬仗惡仗。其中,尤以仁安羌大捷以少勝多,解救出被日軍包圍的7000多名英國軍人和500多名美國記者、商人、傳教士,成為二戰史上歷久彌新的傳奇故事。這支軍隊越挫越奮,掌印統軍的史迪威將軍、衛立煌將軍、杜聿明將軍、宋希濂將軍、戴安瀾將軍、孫立人將軍、鄭洞國將軍、廖耀湘將軍、齊學啟將軍、鄭庭笈將軍,個個都是叱吒風雲的抗日名將。其中,尤以二○○師野人山壯志未酬、喋血異鄉,師長戴安瀾將軍及6萬將士戰死沙場壯烈殉國,成為抗戰史上輝耀韆鞦的不朽華章。這支軍隊沒有叛變只有陣亡,沒有投降只有殉國,前赴後繼書寫了抗暴復仇的光榮,他們贏得了永恒的尊嚴,塑造了大國的魂魄。
任何偉大的歷史都離不開卓越藝術家傳世作品的忠實記載,否則,世界上所有有價值的歷史痕跡都會被歲月的風沙剝蝕得乾乾淨淨。崛起于紅土高原的中國油畫家趙力中,上世紀80年代末就著手收集遠征軍資料,曾經數次實地採訪流落滇西的遠征軍老兵,本幅作品僅是其大型組畫《碧血春秋》中的一幅。自2008年選題中標以來,經國家頂尖專家多次點評票選,五易其稿日臻成熟。
全畫分若干區域:近景是一群迎面走來的無名戰士,那身板結實、面色黝黑的老兵,那手提景頗砍刀,逢山而開路、遇水而搭橋的戰友,那披掛異常整齊,唯獨缺少兵器的學生新兵,那匹小品種白色雲南山地馬……
左中景是指揮中樞,中國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將軍和中國戰區總參謀長史迪威將軍以及中美軍事參謀人員組成的聯合戰地指揮系統正在調兵遣將,安排大會戰。正中景是驅馬拔槍的戰地軍官,他的出現,增強了畫面的跳動感和緊張感。右區是轅馬區,馭手奮勇爭先,戰馬疾速賓士,大戰氣氛躍然紙上。後景是美式坦克以及隆隆駛來的鐵甲兵團,展示了精銳的中國遠征軍強大而堅強、神聖而不屈的精神。
芭蕉、蕨草、苔蘚、熱帶雨林,界碑、電臺、槍械、野戰吉普等等細節描繪,既烘托了行軍氣氛也使鐵血的征程有了幾絲憂鬱的溫柔。
細瞧——衝擊眼球的是隆隆駛來的坦克鐵流。靜聽——踏碎心靈的是勇敢鏗鏘的軍人腳步。思量——義無反顧的是衝鋒陷陣的遠征將士。傷感——畫中每個生命都留下了無言的訣別。號稱20余萬人的中國遠征軍,如今早已失去番號、失去軍旗,甚至失去了曾經光榮的歷史,可是畫中的他們,目光依然堅定,除了默哀致敬,觀眾無以表達後輩的崇敬!
據1947年上海時代書局印行的《印緬遠征畫史》記載:“中國遠征軍反攻緬甸之戰歷經2年時間,與抗戰8年比較,並不算長,但2年間士兵們一直都是在戰場上苦拼惡鬥,在那些荒無人煙之地,戰士們以森林作帳幕,以荊棘污泥作戰場,爬高山、涉深水,創下了一個個在艱苦環境中長期作戰的記錄。”
儘管我們知道歷史是有原色的,可是因為沒有光明的尾巴,中國遠征軍那段充滿光澤的歷史已經失去本色、黯淡無光。
讓曾經寂寞的英雄不再寂寞,使終身無名的英雄光照千古,這幅油畫為此而充滿了超越畫面、穿越時空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