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天地大美徐徐言

​天地大美徐徐言

時間: 2022-04-22 09:18:40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我們人人都生活在四季之中,每天都會見到春風夏雨、秋露冬雪,可是,只有大詩人如蘇軾者,才能造出“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這樣的名句,也只有李清照這樣的大詞人,才能寫下“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這樣的清詞。我在想,鄙人也並非一直都是麻木遲鈍的,兒時似乎也曾對夏蟲秋蟬那樣地好奇,喜歡捉蜻蜓喜歡打雪仗吃槐花兒。但是,放下《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本書,抬頭看看窗外,又不得不承認,幾十年塵網俗風,我輩又確乎變得麻木遲鈍了。感謝兩位作者,喚起我對春雨春風的親近與感動,讓我又想起小時候聽大人們念叨的鄉間俗諺,“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小寒大寒,就要過年”。

  這是兩位作者合作的書。文字作者徐立京,繪畫作者徐冬冬,一寫一畫,都姓徐。靜心觀賞書中140多幅畫作,就能感受到創作者徐冬冬對自然變化的感應與摹寫,還有在這摹寫中的思考與熱情。徐冬冬作為當代中國抽象繪畫大師,歷時八年完成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系列組畫,在書中第一次集結面世。這是第一套用中國抽象繪畫語言完整描畫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系列藝術創作。創作中運用的雖是國際化的抽象繪畫語言,其靈魂卻是中華傳統藝術精神,其紙筆又是中國的傳統宣紙、毛筆,色彩濃烈、肌理獨特,真正達到了一種中西交融、守正創新。而寫作者徐立京説,她是順應心靈的聲音,感悟四季,把自己放進大自然中,問天,問地,問春夏秋冬,更問自己的內心。

  此書的意義,當然是多層次、多方面的。被出版方歸為“普及讀物—物候學”一門,我想,這是一個不得已的歸類。就書中描述、闡釋的自然變化、物候變化來説,從普及中華曆法文化、中華優秀經典的角度説,這本書當然可歸為科普類或普及類;從此書圖文結合的完美形式而言,涉及的藝術美學內容而言,它又可以被歸為人文藝術類;而從絕美深情、盪氣迴腸的文字來講,此書當然又是當下人文散文的一個重要成果。

  應該説,《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書,從文字、畫作,到系列的形式,到描繪的內容、主題,都有極大的創新。主體七十二篇正文和百餘幅畫作,獨立成篇繪寫一候,十八篇一季,四季合成,恰如交響樂四部曲,恢宏嚴整。前人和今人寫四季、寫二十四節氣的,固然不在少數,但以如此規模形式,如此體量,如此精細地繪寫、闡發七十二候的,此書恐怕是第一部,也是最深入的一部。就此書的內容而言,自然與人文的結合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作者本人現實的真情實感與歷史感的交通,文字典籍與親身感受的結合,更是此書一大特色。作者將普遍的四季輪迴融于獨特的個人感受,科學、哲學、美學、博物學都化作筆下動人的畫作與文字。

  從更大的角度看,此書還有一重意義,那就是在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的大背景下,此書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畫家徐冬冬反覆表達一個觀點,“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可以成為全人類的基本價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理念,‘天人合一’的理論,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都是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畫家正是秉持這樣的理念,才能創作這樣大氣的作品。此書反覆闡述、發揮的“天地仁愛”思想,也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理念之一。“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周易》)“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程顥)“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太極圖説》)這些先哲的思想,無不體現在二十四節氣的樸素的智慧中。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經典數不勝數。這些經典之所以有生命力,一方面是這些經典蘊含的思想智慧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與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而要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要以現代人的生活激活它們,否則這些古典精華就不能真正具有新的生命。我想,天地大美徐徐言,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祝曉風)

​天地大美徐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