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十年之久、新近面世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書,厚重而新穎。文字作者徐立京,繪畫作者徐冬冬。書中140多幅畫作極其唯美、驚艷,是第一套用中國抽象繪畫語言完整描畫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系列藝術創作。王蒙先生評價:“它使我們突然重新發現了早已具有卻似乎沉睡良久、被遺忘被淡漠了上千年的精神珠璣,使它重新變得光芒四射,暖人心扉,生氣洋溢。中國夢打開了又一個文化的柴扉,正大步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的我們,連接上了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曆法文化。”
徐立京在自序中説:“追尋著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腳步,去體會天地之變、四季之變、生命之變,每一天都變得不一樣了。日子不再以周計、以月計,而是真正以天計,在每一天的每一刻裏,我都把身心沉浸在天地變化裏,看那遠山,看那流雲,看那街邊的樹,看那巷尾的花。不管是身在京城的繁華鬧市,還是居於南國的濱海小城,我與自然、與四季、與自己的內心是從未有過的相融相知。”她寫道:“是那柔柔的碧水嗎?樹的色、花的彩都還是清淺的,這一汪水波卻已經著實地綠了。站在水邊,遠處煙波浩渺,近岸的水波綠如翡翠,在春風裏溫柔地蕩著漣漪,泛著晶瑩的波光,春水的碧綠似乎是此時世間最美的色彩,勝過了無盡的春花。”——這是一雙慧眼中的春色。她從畫作《驚蟄·初候桃始華》中,“看到了春之陽氣震蕩上行的宏大,看到了天地生明媚的動人,看到了萬物初生的清新,看到了桃花始開的柔美,更看到一顆對天地、對萬物、對生命含情含笑的心”——這是一顆敏悟的心靈,讀懂了另一顆敏悟心靈,讀懂了畫作中的豐富與深遠。
寫作者至少在四個維度上,與四個不同的對象在對話——
首先,與自然對話、與天地對話。該書觀察、描述四季,貫穿兩條主線,一是天地陰陽二氣的變化,二是天地對萬物生命的仁愛。誰説天地不言?一個有仁愛之心的敏悟心靈,聽到的都是天地仁愛之語。天地通過萬物,無時不在言。
其次,與畫家的作品對話。對這些畫作的品讀,也成為寫作者感悟四季、感悟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重要源泉。徐立京不僅用優美的語言對畫作的內涵做了充分的説明、闡發,而且在這闡發中,又不僅僅限于作品本身;這些文字既與畫作交相輝映,又自成體系,有完整的思想和形式;她是以自由獨立的抒寫完成了對話,同時也是以對話完成了自由獨立的抒寫。
再次,與經典對話。這幾年作者認真研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和相關古籍,重新觀察自然,體悟人生,發現這個文化體系之奇妙有趣,深為古人觀察宇宙世界的細緻精妙所震撼。
第四,與自己對話。徐立京的七十二篇正文,每篇都像是一個人,獨自站在曠野水邊,喃喃自語,獨自面對畫作,仔細觀賞,獨自翻閱古籍,認真研讀。我相信,她寫這本書之後,與寫這本書之前相比,內心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精神世界也會有很大的昇華,內心變得更強大,原先已經很豐富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
散文寫作也好,其他文學寫作也好,貴在一個“真”字,一個“情”字。此書描述情景,生動逼真,引述經典,真實有據;寫景狀物,寫樹觀花,筆端都飽含感情。喚起生命美感,在寫作者是必需的,對讀者則是額外的福利,而對散文創作來説,則是做出一個啟示和榜樣。它可以説開創了中國當代散文寫作的一條新路,即,用生活讀活經典,用知識滋養散文,把對中華文化之愛鎔鑄在一篇篇美文之中,用個體的生命體驗詮釋中華古老的天地智慧,文字有明代小品文的清新淡雅,卻又多出許多現代科學知識;有博物學隨筆的廣博,卻又多出深沉的生命體驗;在自然優美之中,又有著更多的歷史感與多方面的融通。(祝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