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賓建城2200週年文化活動中,1944-1946年時任同濟大學校長兼醫學院院長的徐誦明先生的外孫——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文化聯誼活動,並接受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和魯健的採訪,在現場書寫了“回家”兩個大字,表達了他不平靜的內心。
這兩個字看似簡單,卻意義重大。
宜賓建城2200週年文化活動現場
王小丫:這位藝術家的足跡遍佈全世界各地,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收藏,被聯合國稱為“文明對話的使者”,他就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抽象繪畫的開山者——徐冬冬先生。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活動特邀嘉賓接受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和魯健的採訪
魯健:您也不是宜賓人,宜賓吸引您的地方在哪?宜賓又和您有什麼淵源?
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
徐冬冬:今天我和其他很多人來不一樣,我是懷著感恩的心情來的。80年前的抗日戰爭,中國最苦難的歲月裏,我的外祖父徐誦明先生時任國立同濟大學的校長。在宜賓李莊,1944年到1946年,他還兼醫學院院長。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活動特邀嘉賓接受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和魯健的採訪
魯健:當時的李莊集聚了一批中國的藝術家和文人志士,所以您和這裡是有淵源的。
徐冬冬:我的外祖父徐誦明先生是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國病理學的奠基人,也是早年參加了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在民國時期曾擔任過5所國立大學的校長,包括北平大學,西北聯大,同濟大學等5所大學的校長。他經常教育學生不要忘記養育我們的人民,不要忘記宜賓人民的深情厚誼。所以同濟大學在這裡創辦了法學院,籌備了文學院,從此同濟大學走上了綜合性大學這條路。1946年後,日本人已經投降了,同濟大學曾面臨著留在四川還是遷回上海,當時蔣介石命令徐誦明校長將同濟大學留在四川遷往重慶,被徐誦明拒絕了,並成功將同濟大學帶回上海復校,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宜賓李莊人民的支援。
教育家徐誦明先生
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1945級畢業合影(從右邊起第8個為徐誦明校長)
抗日時期國立同濟大學李莊校本部
魯健:剛才徐冬冬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段歷史,宜賓這片土地不僅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還有深情厚誼。所以今天徐老師為了表達感恩之情,在現場為宜賓建城2200週年帶來一份生日禮物。
徐冬冬:宜賓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來的,你沒有酒量,你敢來嗎?這裡有好酒有五糧液。有好酒,必有好水,有好水,必有好山。這裡的山山水水留住了歷代文人的腳步,有杜甫、黃庭堅,有這麼多名人的足跡。要有蘇軾的“食可以無肉,居不可無竹”的情懷,才能來欣賞蜀南竹海的意境。
宜賓蜀南竹海
魯健:所以有山有水有酒,就自然有藝術品。“李白鬥酒詩百篇”、王羲之醉臥東床大書法家、張旭酒後草書。那今天徐冬冬老師是現場書畫。您想想,我們為兩千兩百週年建城是獻上一幅多麼好的禮物。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活動特邀嘉賓現場揮毫
王小丫:現在您下筆之前問一下,今兒喝了五糧液了嗎?
徐冬冬:肯定喝了。
王小丫:來,我們用掌聲和五糧液一起來映襯出徐老師的大作。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活動特邀嘉賓現場揮毫
魯健:我們待會兒呢,等徐老師創作完了以後,我們現場展示,共同分享這一份生日禮物,這是屬於我們所有宜賓人民的一份生日禮物。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活動特邀嘉賓現場揮毫
王小丫:現場好安靜啊!大家在靜靜地看大師寫字,字裏行間都有對宜賓的一片深厚的情懷,每一個字當中,都有大師對宜賓深深地感恩。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活動特邀嘉賓現場揮毫
魯健:此時現場我覺得是凝聲靜氣,不僅僅在細細地品味這座城市的夜色,美景,品味著空氣當中醉人的酒香,同時我們還共同期待著,徐老師這樣一份藝術作品,也是生日禮物出現。
王小丫:大家通過兩側的大螢幕看得非常真切,認出來這是什麼字了嗎?
魯健:其實可以猜一猜,大家現在應該能夠猜出一個大致的意思了。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活動特邀嘉賓現場揮毫
王小丫:旁邊的字認出來了嗎?
魯健:我們看到和旁邊的小字相比呢,這兩個大字特別的有古意,特別有氣勢。對。待會兒大家可以一起唸唸旁邊的這個字。
王小丫:這邊的小朋友,你們願意來接住大師的這幅字嗎?因為我覺得宜賓,兩千兩百年的歷史,就是仁人志士們在這裡灑出他們的情懷,他們的奮鬥,我們也要把這一份傳承下去。
魯健:我們小朋友來共同見證這樣一份生日禮物,亮相。多麼合適。 好,現在第一款章已經印好。 好,我們現在看到這幅作品離最終完成已經越來越近了。
王小丫:我們離近一點,我們看看大師是怎麼寫字,怎麼蓋章的,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作為活動特邀嘉賓現場揮毫
魯健:我估計現場可能有些觀眾在想,哎呀,這麼好的一幅字,要是晚會結束能讓我帶回家就好了。
王小丫:有人可以帶回家,這五位同學,代表我們宜賓的未來。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墨寶“回家”
魯健:但是這幅字呢,是給我們宜賓這座城市的,其實也是屬於我們宜賓市的每一位市民的。
王小丫:那個小朋友來告訴我,你們覺得徐伯伯為什麼要寫這兩個字呀!你們覺得是什麼意思呢?誰來告訴我。
魯健:誰能念出這兩個字嗎?那個小寶貝兒,舉手,那兩個字,認不認識。
小朋友:這兩個大字我覺得是“回家”
魯健:我們請徐伯伯,等會兒我們展示的時候揭曉答案,是不是。好,那我們創作完成,我們請兩位來幫我們展示一下,請小朋友也一起站到畫的兩邊,咱們看一看。請徐老師為我們念一下他創作的這幅作品。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為宜賓兩千兩百年的建成手書“回家”
徐冬冬:為宜賓兩千兩百年的建成,我寫了一個最普通,最深情的兩個字,在外的人,家裏有母親,慈母等著,是回家。在外學習的學子,回到自己的祖國,也是回家,像我們今天的很多的像我們這樣的人,懷著一個感恩的心情來到宜賓,來到李莊,是有一段抹不去的回想,往事,為了這個往事,我們也要回家.所以,這個“回”字下面有一個走之旁。為什麼加這個走之兒呢?像宜賓這樣在長江邊的城市,大家出門肯定要坐船或者坐車,出去返回,您看這個“家”,這一捺,一下就被“踢”出了家門,你看這個寶蓋好似一個家門,很多有志氣的人,都是從小離開了家,到外邊去闖蕩,然後把知識,把財富帶回家,家裏有母親,你看這個“家”字多麼有情呀,就像一個母親在家。所以呢,祝願宜賓的老百姓,李莊的老百姓幸福。在這兒,我們這些人,感恩的人,祝福你們,謝謝大家。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徐冬冬
徐冬冬簡介
徐冬冬(1959.5—),生於北京,祖籍浙江。字苦藤,號寄人籬下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抽象繪畫流派的開山之人,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藝術家。
《吉祥貴壽圖》 ,設色紙本,1975 (中國美術館收藏)
《墨鳥圖》,水墨紙本,1980 (南京博物院收藏)
《秋風吹下紅雨來》,彩墨紙本,1985年(中國美術館收藏)
他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醉心於丹青繪事,性善好隱,喜藏山臥水。少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臨摹宋、元、明、清各代藝術珍品,深得名家劉海粟、吳作人、劉開渠、王森然等前輩先生的教導。青年時即著書立説提出“心造境”,在思想上尊儒並包,逐步形成其宇宙觀,在繪畫上以“心”入畫。
《村姑》,彩墨紙本,1989
《林中所悟》,彩墨紙本,1994
《聽聞殘雪化春曲》,丙烯紙本,1999(聯合國收藏)
徐冬冬,是中國第一個29歲就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1988年) 、30歲就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9年)的畫家,第一個由中國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為其主辦個人作品大型巡迴展的畫家(1990年~1991年),第一個由中國美術館在主大廳為其主辦個人作品展並收藏其作品的青年畫家(1987年),也是第一個由聯合國主辦個人畫展並收藏其作品的中國畫家(2001年)。他所創作的旨在推動21世紀中國進入世界的名為“陽光與和諧的夢想”的行為藝術(1997年~2001年),遍佈亞洲、歐洲、美洲的1700多家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均參與其中,是迄今為止參與者最多、涉及面最廣的國際性大型行為藝術,也是由個人推動的最大規模的民間文化交流活動。該活動的開幕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雷潔瓊、王炳乾、王光英、程思遠、吳階平等五位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以及在華的受贈《徐冬冬畫集》的49個國家的駐華大使和文化參贊參加了開幕式。
《四季》系列組畫——秋第3號,丙烯紙本,2013
《音樂》系列組畫第1號,丙烯紙本,2003
《四季》系列組畫—春夏秋冬第1號,丙烯紙本,2013-2014
徐冬冬對意象繪畫、印象繪畫、抽象繪畫都有著深入研究和創作實踐,是經歷了中國傳統意象繪畫、西方印象繪畫並將其中國化後再進入到抽象繪畫領域的,同時又涉獵了行為藝術、裝置藝術。作品跨度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畫風幾經突變,充滿創新的精神。他提出了“心造境”的藝術思想,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觀,在中國的哲學裏尋找著抽象的概念,使之成為其繪畫語言,創建了獨具風度的中國抽象繪畫流派。
代表作品有《自畫像圖軸》、《壽圖軸》、《紅河谷》、《聽聞殘雪話春曲》、《距離二十三》、《圍與不圍》、《無根的神韻》、《太極》、《四季》系列組畫等。《吉祥貴壽》、《寫松》、《秋風吹下紅雨來》等為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有《徐冬冬詩畫集》、《徐冬冬畫集》。
教育家徐誦明
徐誦明(1890~1991),浙江新昌人。著名的教育家和病理學家,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先驅,中國現代醫學教育、中國病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907年赴日留學,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學堂預科、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學習,期間由章太炎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返日繼續學業,1918年畢業于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部後留校從事病理學研究。1919年歸國,在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任教授至1928年,率先從日本引進了病理學,創建了由國人自己主辦的中國第一個病理學教研室並擔任主任,負責審定了病理學的中文名詞,開了用中文講授西方醫學的先河。1927年間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後,歷任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北平大學校長兼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大學前身)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同濟大學校長兼醫學院院長、瀋陽醫學院院長(中國醫科大學前身)等職,創辦了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負責起草了全國醫學院校六年制教學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持規劃了全國醫藥院校的建設發展、招生規模、學制及進修制度等,使新中國的醫學教育事業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體系。1954年、1978年被選為第二屆、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他為建立中國高等教育、高等醫學教育和中國病理學科、培養病理學人才和推動、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