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翁菱:李華弌帶來的自然

翁菱:李華弌帶來的自然

時間: 2011-04-12 16:13:44 | 來源: 藝術中國

文/翁菱(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 藝術總監)

中國古典文化的至高境界是藝術家將客觀物化的自然造化與氣象萬千的胸中臆氣完美結合,以抒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生動“氣韻”。這也是遠離中國藝文界、蟄居舊金山多年的李華弌畢生的藝術追求。記得在做“藝文中國”的訪談時,平時不善辭令的他談起傳統卻是異常興奮,侃侃生鋒。“西洋媒材的藝術作品,如同太陽一般光輝燦爛,使觀者熱血沸騰,感染到它震撼人心的能量。而水墨的藝術作品,如同月光一般平靜微妙地安撫觀者,讓他們安詳沉思著汲取其中正氣。兩者的欣賞方式不同,而中國水墨畫的欣賞方式則現示了一種優雅自然的東方生活方式。”具有典型東方美學特徵的恢宏、靜穆、尊貴、典雅的“宋式高古山水”是李華弌心中永遠高山仰止的聖峰,然而其創作中鮮明的當代思考和氣質卻成就了他在當今國際畫壇的獨樹一幟。因此,他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國畫家,而應被視為當代藝術家。

眾所週知,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破壞性影響的逐漸減弱,特別是中國經濟和社會在此危機中的平穩過渡,建立中國當代文化新形象,似乎已經成為當下中國藝文界的共同訴求。無論是追溯傳統、尋找中國內在的文化資源,或是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主動選擇,都醞釀著新一代精英對文化自立和創新更深遠的思考。中國當代藝術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化啟蒙”的重要新生力量和中國當代社會變遷最直觀、最深刻的鏡像,亦從回應嚴肅的歷史現實和平等對話西方,轉向傳統精神和文脈的復興和延續,以及世界藝術新秩序的創建。應該説,伴隨跌宕起伏的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以及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的傳統,最優秀的藝術家們以各種藝術語言和形式,在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內對“直面現實”的主題已經提出了深度和力度方面的挑戰,而且仍將醞釀更加鮮活的能量——這一點我們十分堅信,因為任何有品質的文化都源自於豐富跌宕的社會現實,如今的中國更是充滿了無數未知的“奇跡”;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另一條與前者具有同等歷史價值和學術能量的藝脈——“觀照傳統”,它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直潛藏在政治化主導、商業化衝擊、觀念化氾濫、娛樂化至上的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進程之中,未為示顯。

事實上,耕耘在這條藝脈上的藝術家並不在少數。他們或是長期“消失”在主流視野之內如普通人般自娛自足;或是始終站在前臺,伴隨中國社會的風雲際會,從正面現實,直言不諱轉向思考傳承,尋求突破,重塑中國文化精神;甚至索性從功成名就的天才、明星主動退隱城市山林,成就當代隱士生活……。無論是直接以摯愛的客觀世界作為表現題材,還是從尊敬的前輩大師的心中丘壑中吸收養分,再或是以自然而然的狀態感悟當下,他們分別以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元的當代藝術語言進行各自艱辛的探索,不忘當代人文精神的思考,在孤獨和沉默中堅守創新。這在當下這個“不自然”或“非自然”的時代是彌足珍貴的。更重要的是,這些思考也逐漸影響著人們的視界和文化觀。我們似乎越來越喜愛親近自然,重溫古典,更越來越多地會從古物遺跡中發現“當代”的精神氣質和生活理念,諸如秦漢陶俑、盛唐飾器、兩宋山水、明式傢具等等,時人無不為這些典型的傳統中國審美意味一見傾心,且進而引入當下的日常生活。看來,這些藝術家的實踐正在為“文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當代文化發展——這個課題提供十分重要而嶄新的思路。

李華弌也是這條藝脈上的一位優秀藝術家。他一方面早年曾師承中國畫名家,具有良好的傳統藝術修養,另一方面受到過嚴格的西方繪畫訓練,特別是長期生活在美國,親密接觸了西方當代藝術發展現實。其作品從中國宋代山水畫中汲取靈感,但大膽打破經營程式,既不失中國古典繪畫高峰時期的經典氣質,又極具當代中國審美意識。近十幾年來,儘管國際許多著名博物館、藝術機構和個每人平均將其代表作以“古董”級別收藏,具有良好的學術認知度。然而由於創作週期長,且與國內流行的藝術理念和風格不相適,因此鮮有展出。

李華弌是我們常年跟蹤的藝術家。中國美術館的“心印:李華弌藝術展”和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的“象外:李華弌新作展”,是為了推介這位在傳統精神的當代轉換之路上多年潛心思考與創作的個案而精心籌備的。前者幾乎囊括了全世界重要藏家手中的近三十件的精品代表作,後者則呈現了他的最新藝術成果。我們希望能借這次他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全面、高品質的展示,為中國藝術的“當代性”問題和未來發展提供一個有意義的提示。

應該説,這種提示與體現在李華弌日常生活、創作狀態、藝術理念以及作品面貌中的“自然”息息相關。表面看來,李華弌仍然選擇了中國古代畫師常用的自然界題材,加之熟練的骨法用筆,讓人乍看起來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然而,細細品咂,這些山水、樹木、雲石等等的經營位置,卻透露著某些“非自然”和“陌生化”的距離感和視覺衝擊,這顯然是一種現代人的視角。而説到格調,儘管李華弌與大多數友人一樣熱愛當代世界的便捷與活力,然而卻在生活和創作中始終追求“天工與清新”的自然隨性。其作品從不咄咄逼人,但卻在讓人從喧鬧中沉靜抽離的同時體會到畫中世界的萬千氣象。還有一處也有意思,凡是見過李華弌的人很難覺察他已逾六秩,這應得益於其謙遜好學的赤子之心。然而他並非墨守成規,而是在吃透程法、水到渠成的歷練中尋求創新。李華弌最打動我們的是,他是一個固執得可愛的藝術家。因長期生活在海外,他比中國大多數同齡甚至年輕的藝術家都較早也較多地接觸了世界當代藝術的變遷。但無論是每每興奮于歐洲各國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蘊,還是不可避免地身處美國後現代主義光怪陸離的浪潮,再或是四海遊歷虔心尋找印度、日本等不同文化中的優秀特質,他依舊能夠沉靜下來,以放鬆但認真的創作心境投回到自己的水墨世界,堅持篤定一生的藝術追求。我們以為,這種懂得尊重傳統、立足當代、貫通古今東西化然於心的自然狀態,是他帶給躁動糾結的中國當代藝界最好的啟示。

很多朋友常問起:什麼樣的中國當代藝術將是未來的方向?我們應當復興什麼樣的傳統才能成就當代中國文化的輝煌?事實上,歷史總是經歷著回過頭來才看得清楚的困頓。而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從來不是表達自由,而是自由地表達。因此,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似乎不必費心也很難得到準確的答案。今天的中國社會唯一不變的現象就是不斷變化本身,“天人合一”和“物我兩忘”的傳統人文心態已經與當代人産生了隔膜,我們似乎在徹底遠離“自然”的過程中愈發緊張和焦灼地看不清前方的路。更嚴重的是,大自然似乎也越來越急迫地警示著我們什麼。汶川和海地地震、西南旱災、冰島火山爆發、澳大利亞洪水、日本海嘯……,近些年人類接二連三地受到傷害自身生存空間後的沉重懲罰。因此,在為罹難生靈祈禱祝福的同時,我們是時候該沉靜下來了。這種沉靜,既不是盲目地否定過去,也不是虛妄地憧憬未來,而是立足當下,用心感受與和思考。天安時間自開幕至今,始終非常關注自然、環保,特別是堅持致力於使優秀的當代藝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如果現實的複雜多變要求我們被迫接受,那麼借助藝術的羽翼去追求自然、自由的精神世界則是我們畢生努力的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