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的風景”王克舉油畫展

時間:2009-10-30 11:34:00 | 來源:藝術中國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

展覽時間:2007年11月24日11時 ── 11月30日12時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2號廳

“長年的苦心加苦功,一批大尺幅對景寫生的勞作,他以莊稼漢般的強靭的心志毅力,用莊稼漢般的健壯體魄,一年四季在自己開拓的藝術鄉野中揮汗耕耘。而今這粒‘種子’終於開出新異之花、結出奇碩之果。”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朱乃正先生在看了畫家王克舉的近作之後,發出了由衷的讚嘆。11月24日,由中國美術館、台灣山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王克舉油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亮相,三十余幅王克舉近作正式對公眾開放。

王克舉1956年生於山東青島,先後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

在山東藝術學院就讀大二時,王克舉便一舉拿下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時在1981年,初露鋒芒的王克舉年僅25歲。三年後的第六屆全國美展上,王克舉以其紮實的繪畫基本功和嚴格的學院派立場再次站在優秀獎之列,獲獎作品《汛》全面展現了王克舉在藝術上的野心和造型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為他帶來了大範圍的讚譽。從此他的作品開始頻繁在各種大展亮相。《晌飯》《柳埠春早》《山裏》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上海美術館也將《秋棉花》《苞米地》等四幅作品列入館藏序列。《中國油畫》、《美術觀察》、《美術研究》等專業雜誌上也能頻頻看到王克舉的作品。他以獨特的技巧創立了表現主義和印象主義相融的繪畫風格。“王克舉的作品表現了一個穿越時間的記憶的空間,它使我們感動,因為他在真實的表現中敘説了真實的自我。”批評家易英給予了王克舉的作品這樣的評價。

“對形式的探索實際上是對繪畫表現力和繪畫語言轉換的研究,這是一個藝術家終生所要做的事情。”王克舉説,當他聽到不同音樂、看到不同景色的時候,心中會産生異樣的感覺,不同感覺的線條和色塊就會有秩序的流於筆端——從而表現出不同的視覺符號,情感的資訊也會因筆觸變化瀰漫于整個畫面。這是一種暫態即失、原本細微的感受和情感的最直接的表達,是心與境、情與畫的親和關係。《美術》雜誌主編尚輝認為,王克舉把自己對於形式規律的探索、對於矛盾關係的尋求,完全融化在對於鄉土景色的樸實表達中。“他的作品的內核是鄉土的,語言則是現代的。因此,他的藝術探索就像他的人生經歷乃至中國社會的文化轉型一樣,從古老的農耕文明穿越紛繁變幻的資訊文明,他作品的所有都市文化的資訊都鍛打在鄉土生活的鐵砧之上,將具象與抽象、現代與傳統、都市與鄉村交織在一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