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現代藝術博物館如同實驗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6 10:13:5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重新修訂並重新設計的《MoMA亮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精選作品350件》,呈現的是從該博物館無與倫比的現代、當代藝術收藏品中重新精選的作品。現代藝術博物館位於紐約市的曼哈頓,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現代藝術收藏機構之一。博物館目前已擁有館藏個人作品超過15萬件、2萬多部電影以及400萬幅電影劇照。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凡·高的《星夜》、畢加索的《亞維儂少女》、達利的《記憶的永恒》等。本文節選自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格蘭·D·婁銳為該書寫的導論,從中我們可窺知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發展、藏品以及致力的方向。

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基礎是這樣一個相對簡單的主張:我們時代的藝術——現代藝術與過去的藝術一樣至關重要。這一主張的一個必然結果是,形成現代藝術的美學和思想可見於截然不同的藝術媒材,比如繪畫與雕塑、電影、攝影、媒體與行為、建築與設計、版畫與插圖書籍、素描——這也正是博物館目前的策劃部門。從一開始,現代藝術博物館就是一個實驗室,它研究的是現代性顯現在視覺藝術中的方式。

對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任何理解都必須首先承認,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概念本身,就意味著這樣一個機構始終願意去尋求風險和爭議。博物館面臨的挑戰是要定期地重新改造自己,籌劃新的空間——無論是在象徵意義上還是實際意義上。為此,它必須成為對它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所以,納入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其歷史——而且可推斷其未來之中的,是一系列的矛盾和衝突。換句話説,博物館是在與過去的分裂中成長起來的,因為它專注於以往被忽視或只得到勉強承認的藝術家和觀眾。而如果它希望繼續投身於當代藝術,它就必須想辦法保持這種分裂性,並樂於接受新思想和新方法。

在目前七個負責收藏的策劃部門的架構之下,現代藝術博物館已經建立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收藏,藏品的年代從19世紀中葉至今,跨度超過了150年。按照對不同媒材的側重來劃分,各策劃部門反映了博物館對於探索現代觀念和理想在各藝術門類中呈現的各種方式的興趣。儘管各部門的職責起初並不固定,但到了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它們變得更加系統化,每個部門只負責發展獨立於其他部門的收藏。

博物館藏品的增長一直很平穩,有時頗富戲劇性。現代藝術博物館在1929年,即它成立的那一年,獲得了它的第一批藏品,包括阿裏斯蒂德·馬約爾的《法蘭西島》。但只有到了1932年建館董事莉莉·P.布利斯遺贈給博物館一大批共116件繪畫、版畫和素描——包括保羅·塞尚的《浴女》、《松樹與岩石》和《有蘋果的靜物》,以及保羅·高更的《月球與地球》之後,收藏才真正起步。

藏品中許多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帕巴羅·畢加索的《阿維尼翁少女》、亨利·馬蒂斯的《藍色的窗戶》、文森特·凡·高的《星夜》和皮特·蒙德里安的《百老彙爵士樂》,是在二戰期間和剛剛結束時進入館藏的。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納粹把國家收藏中的所謂頹廢藝術品出售;美國的經濟實力,尤其是在戰後;戰爭導致的藝術家和收藏家向美國和其他國家遷徙。現代藝術博物館曾于整個1930年代幫助向美國觀眾介紹前衛的歐洲藝術,因此本博物館就成了藝術品、藝術家和收藏家——全都是納粹迫害的受害者——的避難所。

此書是按照大致但不嚴格的年代順序來組織的,力求將藏品中不同部分的作品同時並列展示出來,其方法或令人驚奇,或發人深省,有時或許有些武斷。比方説,比較一下同樣創作于1932年的皮埃爾·博納爾的《浴室中的裸女》和畢加索的《鏡前少女》。兩者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探討了隱私和內省的問題:博納爾檢視他妻子浴後怎樣擦乾身體,畢加索則研究他的情婦瑪麗-泰蕾茲·沃爾特如何凝視鏡中的自己。在這裡,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色彩主義的效果而著稱的博納爾表現得像個微妙心理研究大師,而畢加索則利用他驚人的天賦考察了神秘與性愛之間複雜的界線,以平涂、大膽的色彩,圍以厚重的黑色輪廓線,塑造出一個豐富、有力的形象,為他的畫賦予了一種近乎偶像的品質。

現代藝術一開始就是一項偉大的實驗,今天它依然如此。博物館早期致力於從這種藝術看似混亂、有時甚至令人困惑的本質中理出一個頭緒。這些努力有助於解釋不同的運動和反運動之間的複雜關係(比如立體主義、至上主義、達達、觀念藝術和極少主義,等等),但它們也會無意之中簡化和彌合互相競爭和矛盾的觀點。博物館頭幾十年的實證主義主張,即現代藝術構成了一種單一而連貫的敘事性,它可以在博物館各展廳裏得到反映,這一主張需要通過這樣的認識來進行淡化處理:現代和當代藝術的觀念本身就意味著多樣甚至矛盾的不同敘事的可能性。當然,從很大程度上説,博物館的創建者們明白這個傳統的豐富性,他們具有開拓性的努力最初包容了廣泛的興趣,包括部落藝術、稚拙藝術和民間藝術。但各展館相對有限的空間及其線性的結構,更糟糕的是它們的戲劇化的成長,無可避免地導致了一種遞減主義的方法。

今天,當代藝術家挑戰我們的許多方式,類似于40年前的前衛藝術家(其中許多人如今已被視為現代藝術大師)挑戰他們時代的觀眾時所採用的方式。我們已經逐漸接受了畢加索和馬蒂斯、蒙德里安和傑克遜·波洛克的成就,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的作品已被充分地理解,也不代表這種接受是普遍性的。對現代藝術博物館來説,這意味著,在它繼續不斷地界定現代藝術的努力中,它的收藏必須是一個實驗室,可以讓公眾探索當代藝術和剛剛過去時代的藝術之間的關係。通過確定作品與人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本博物館一直在努力描畫出藝術作品與其觀眾的關係,這樣博物館的空間就能變成一個敘事的場所,許多個人故事都可以得到發展和實現。這個實驗和敘事的過程,也使我們能夠在20世紀初和那個世紀末的藝術家(和觀念)之間建立起一種對話。

為了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博物館致力於開發用以理解和展示藏品的各種新的方式。這本手冊的第一版所採用的多學科方法,是這一過程最初的步驟之一。這一版《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亮點》收錄了前幾版中沒有包括的100多件作品,所以,它可以被當作這個故事中的新的篇章,既是對博物館過去的記錄,也是對預期令人興奮的未來的一份陳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