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名為“全民植物地圖志願者招募”的帖子,在各大網站被熱門轉載。帖子希望招募到一批有一定繪畫基礎的志願者,與本土設計師及藝術家合作,用手繪、攝影等方式記錄上海十個開放式公園中的植物。
發起這項活動的組織是“禾鄰社”,這是一個以自然藝術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非營利藝術機構。禾鄰社的使命是重新建立人、自然和本土文化之間的聯繫,這是自然藝術的核心。
藝術牽手社區
2009年的春天,一群熱愛藝術的青年發起建立了禾鄰社。半年之後,他們進入了浦東一個社區開展社區劇場項目,通過引入藝術家和其他藝術機構與居民互動,用各種各樣有趣的藝術活動吸引居民參與。
第二年,禾鄰社在浦東公共綠地開展“社區特搜隊,定向大作戰”活動,以戶外定向越野的方式,融于繪畫、泥塑、身體劇場等藝術創作形式,讓參與者在戶外活動中熟悉社區公共空間。再通過與青年藝術家合作開展“社區聲音地圖”、“社區自然地圖”、“社區記憶地圖”等方式引導居民關注社區。
2011年,禾鄰社正式提出“自然藝術”的概念,以自然藝術方式推進社區發展。他們還于當年年底,開始研發“全民植物地圖”。次年3月,禾鄰社與志願者一起創作了第一份植物地圖“南浦廣場公園地圖”。在此後的活動中,禾鄰社更注重參與者的體驗,力求讓沒有專業背景的志願者,也能參與活動並吸收知識,創作出可供傳播的地圖“零件”。目前,禾鄰社已製作了5張植物地圖,計劃在接下來的5個月裏,再製作7張公共綠地的植物地圖。
在經歷了社區藝術工作室、社區藝術家駐留、社區藝術工作室、自然藝術教育等探索後,禾鄰社發現了以自然藝術為載體,可以激活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本土文化能夠喚醒社區凝聚力。
藝術牽手公益
經由4年的社區實踐,禾鄰社找到了將藝術與公益結合的途徑,成為專注于文化産品研發的創作型公益組織,形成“全民植物地圖”、“小米遊俠記—自然藝術教育”、“手藝社區”三個逐層遞進的主體項目。其中,“全民植物地圖”作為文化傳播項目,面對全人群、適用於大多數城市社區;“自然藝術教育”作為教育項目,面向6歲至10歲的兒童及其家庭,適用於同一階段的不同背景人群;“手藝社區”作為研究發展項目,應用於處於城市化邊緣的歷史村鎮,探索新型村鎮發展的道路。
自2012年冬天開始,“手藝社區”走進日漸凋敝的上海十大古鎮之一婁塘。這座昔日的典型江南小鎮,正面臨年輕人不斷離開、外來人頻繁入住、古建被歲月剝蝕、手藝不再傳承等困境。禾鄰社中來自建築學、社會學、當代文學、文化遺産學、藝術學不同專業背景的志願服務團隊,通過深入訪談、踏查走訪、視覺文獻採集等不同方法,對社區總體情況、個體居民、信仰、風物、店舖等方面進行記錄、發掘,以口述歷史、社會調查、記憶空間、肖像攝影、紀實走訪、風物考察等方法,展示古鎮公共社區觀察與介入的第一階段成果。
2013年底,“婁塘序曲·公益之城”特別展在上海公益新天地拉開序幕。禾鄰社執行長田曉耕表示,他們打算用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進入婁塘,用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發展。目前,上海大學公共藝術中心(PACC)、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基金會與農業銀行(601288,股吧)聯手支援了這一項目,禾鄰社的公益活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