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楊冬江:教育 實踐 探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7 17:04:3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人物檔案:

楊冬江,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助理。清華美院裝飾材料應用與資訊研究所所長,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TRENDS詮釋》雜誌中文版藝術總監,《LUXE萊斯》中文版和《FURNITURE》中文版編委。 

2013年9月2日至9月15日,第七屆國際“創意未來—裝飾材料創作營”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記者採訪了活動發起者和主要負責人楊冬江。在學生眼裏楊老師是“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他總是精力充沛,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主持各種項目,都是一絲不茍,而且非常高效。”隨著專訪的深入,我們看到了這名設計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對於當代設計教育、設計實踐和推動設計發展的不懈求索之路。

專業教學——“由技入道”和“設計落地”

  

上楊冬江的課,學生感觸最深的有兩點,其一是楊老師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廣闊的視野,其二是對專業基礎的嚴格要求。

“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將來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為此我常跟學生強調兩個詞:‘設計落地’和‘由技入道’。‘設計落地’指的是將前沿的設計理念融會貫通,應用於實踐,‘綠色設計’、‘人性化設計’等不應只停留在口號的層面,應該具體落實到設計中;‘由技入道’指的是同學們要同時注重提高專業基本功的和擴大眼界,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會浮躁,而在學好自身專業的同時,利用綜合性大學的良好平臺進行不同學科的交流對他們今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也惟其如此,學生才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創意未來—裝飾材料創作營”就是楊冬江對環境藝術教學領域進行思考和總結後的成果。該活動自創辦以來已舉辦了7屆,每年選定當今設計領域的熱點作為創作主題,組織國內外一流設計院校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系列活動:包括企業參觀調研、材料知識專題探討、概念研討、概念發佈、創意製作和成果展覽等。活動邀請資深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進行專業指導,由注重設計、技術先進的專業廠家提供材料和技術支援,使學生有機會將專業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水準和合作意識,拓展了環境藝術專業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對於國內企業自主品牌的開發和企業文化建設也起到積極的推動。這種産學研一體化的模式的成果及影響力受到專業院校和行業的廣泛認可,在全國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推廣作用。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以及南韓首爾大學、京畿大學、淑明女子大學等知名學校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材料訓練營作品展示)

(材料訓練營作品展示)

(材料訓練營師生合影)

(材料訓練營作品展示)

 

設計理念——“環境藝術設計關乎衣食住行”

“將學生培養成為未來的行業引領者”——這樣的教學理念對教師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將自己的實踐經驗應用於教學,對學生起到更多的啟示和指導作用。”他主持和參與了多項設計項目,從90年代的國務院外賓接待中心設計,再到近年的勝山遺址公園環境景觀設計、廣州車展東風日産展示空間設計、北京2008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心區環境及公共設施設計、上海世博會北川羌繡展示空間設計、北京地鐵10號線二期室內裝修總體設計、山東如意集團科技研發中心景觀規劃及室內設計等。每項設計都一絲不茍,功能與美感兼具,深受好評,其作品在全國美展、全國室內設計大展等重要賽事中多次獲得金獎、銀獎等獎項;他本人也獲得中國室內設計成就獎、中國陳設藝術推動獎、設計行業推動提名獎、全國有成就的資深室內建築師稱號,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得他在課堂上能夠將專業教學和實際主持的案例相結合,深受學生好評。

良好的設計理念是優秀設計的先決條件。那麼設計師又該具備怎樣的基本素質呢?楊老師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設計師,首先一定要認真負責,切實考慮甲方的需求;其次環境藝術設計關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強的體驗性,設計師應勤於思考,正如老一輩藝術家所倡導的關注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要做一名“生活家”才能做出好的設計;同時,設計師不同於藝術家,注重美感的同時需要在理智和情感之間取得平衡,理性的關注設計的各個細節。比如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燈光照明、新型材料的應用等,週到的細節才能成就好的設計。

  

楊冬江部分設計項目:

 (北京地鐵10號線二期室內裝修總體設計)

(大唐東營電廠綜合樓及環境景觀設計)

(如意科技集團研發大樓)

行業探索——“為中國而設計”

藝術設計發展到今天,促進中國設計與世界設計的交流、尋求先進理念的指導實踐等已成為必然趨勢,除了認真做好教學和實踐工作,楊冬江在探索行業發展方面也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藝術設計行業發展初期,院校教師更多的是承接實踐項目,新時期隨著環藝市場的發展,各種設計公司異軍突起,良莠不齊,科研工作者應承擔起新的責任,我們有必要對設計源流和設計的發展前景進行思考,進行更多前沿性和探索性的研究。”

他的博士論文《中國近代室內設計史》是業內第一本梳理中國室內設計風格源流的專著,這本專著對於環境藝術領域的研究和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了解我國設計風格的傳承,尋求符合中國設計發展的道路,是我們專業工作人員的重要使命。”

奧運會後大量境外建築進入中國,這一現象引起業內人士和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2010年,楊冬江作為總策劃推出18集紀錄片《為中國而設計—境外建築師與中國當代建築》,引發了人們對當代建築設計的廣泛關注並受到各界好評;2010年,他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完成大型系列片《為世博而設計》(共10集),該片成為記錄上海世博會優秀建築從創意到建造全過程的重要文獻。

作為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他主持策劃了大量專業研討會、專業展覽和設計周,對設計領域的眾多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近些年,他致力於國際設計展的策劃與運營,先後擔任首屆國際金屬藝術展策展人;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組委會秘書長和“創意聯結”單元聯合策展人;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組委會秘書長;2013上海國際設計展“逆光之城”單元策展人,這些活動引發了社會對設計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我做這些工作的目的是希望將更多更好的設計介紹給公眾,讓公眾了解設計背後的故事。這些活動本身也折射了中國設計在當代的發展。同時我自己也在不斷地總計和思考設計界的未來發展,希望設計師、製造産業、社會公眾能密切聯繫,聯結成一個産業鏈條,相互促進,中國才有望成為真正的設計大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儘管楊冬江在談到自己各方面成績時多次提到了“幸運”,但我們看到的是這位環藝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在設計求索之路上的遠見卓識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組織和開展這些活動並不輕鬆,短期內一些好的想法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實現,但我們仍然要堅持做下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記者團 勞麗娜)

(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

大型紀錄片《為中國而設計—境外建築師與中國當代建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