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纖維、心維、思維 中國美術學院纖維和空間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30 20:35:30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蘇東坡路過華清宮時做了一個奇妙的夢,夢見唐玄宗命令他為楊貴妃的裙帶題詞,乃得一闋《太真妃裙帶詞》:“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雲輕。植立含風廣殿,微聞環佩偶搖聲。”蘇東坡的夢其實不是沒有緣由的。在宋代,女士往往喜歡拿出相對私密的隨身之物如手帕、裙帶、扇子,請男性文人題寫詩詞讚頌自己。那些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男士自然也願意一展詩才,往往即興吟咏當場成誦,同時適度地表達了自己對佳人的仰慕之情。風雅的社交聚會,精美的紡織品,加上浪漫的詩詞,婉轉的情意,給歷史留下了許多詩詞佳篇和旖旎的想像。

現代生活擠走了古典的風雅,紙巾取代了香帕。紙巾一拭即扔,極其方便。但同時,人們也扔掉了樹木蔥蘢的環境,扔掉了生活的點滴記憶(母親的針線,幼兒的口水,情人的眼淚,令人遐想的唇印),也扔掉了一種文化(比如在手帕上題詩作畫)。

但是,從1980年代以來,興起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纖維藝術,在中國日漸發展。“纖維藝術”一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一個新集合名詞術語,指以纖維為媒介構成的具有創造性和實驗性的新型藝術形式。纖維藝術利用包括傳統紡織材料在內的纖維進行創作,加上藝術家的人生感觸和智性構思,可以説,它的興起多少彌補了前述詩帕文化消失帶來的缺憾。

説起纖維藝術,也許一般人會有所不知,它其實就是無人不曉的紡織藝術的現代發展,廣義的纖維藝術即可包括傳統的紡織藝術、壁挂藝術等。狹義的纖維藝術則專指20世紀上半葉以來由壁挂藝術發展而來,以現代藝術觀念為主導,使用纖維材料進行創作的藝術。

2003年,中國美術學院萬曼壁挂研究所歸入雕塑係,成為雕塑係第五工作室——“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深入系統地進行空間造型藝術的本體性研究,是中國探索現代纖維藝術與空間造型最重要的教學和科研機構之一。今年正值“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成立的第十個年頭,又迎來了第一屆杭州國際纖維藝術三年展“纖維,作為一種眼光”的創辦,舉行《纖維心維思維——中國美術學院纖維和空間藝術展》旨在對這門既古老又現代的藝術加以審視,對“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的教學和研究加以檢閱。

本次展覽將從纖維(材料的維度,物質的轉換)、心維(情感的維度,人性的表達)和思維(思想的維度,觀念的突破)這三個維度來梳理、思考纖維和空間藝術。

纖維:纖維藝術是一門關於材料的藝術。可以説,沒有一門藝術像纖維藝術這樣,既精微又廣大。所謂纖維,通常指長度比直徑(直徑在幾微米或幾十微米)大千倍以上且具有一定柔韌性和強力的纖細物質。它可以極纖細,也至廣大,能包裹高樓、海岸甚至山谷(克裏斯托的地景藝術)。

來自波蘭的專家愛娃 萊考斯基塞斯卡曾強調:“最重要的是,纖維藝術永遠是藝術,應該先藝術,再纖維。”自然,藝術性是任何一門藝術成其為藝術的基礎,但在纖維藝術這樣一個具體領域中,材料是第一性的。既然是纖維藝術而不是別的藝術,那就應該儘量發揮和挖掘纖維材料、工藝、語言等自身的特質,因此,很多纖維藝術家旗幟鮮明地指出:對於纖維藝術,材料是第一性的,材料自身的肌理、質感等特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讓芒薩,早在1938年就宣稱與傳統的精密複製繪畫式的壁毯藝術決裂,充分發揮了纖維藝術在設計語言上的個性,並倡導不斷開發纖維藝術的新材料、新技法和新語言,從而帶動了纖維藝術的新發展。在本次展覽中可見,中國美術學院雕塑係第五工作室非常重視纖維藝術材料自身的特質,在教學中以纖維與空間藝術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呈現的獨特視角和藝術語言為出發點,從材料媒介的角度,從軟材料造型的角度對纖維藝術進行探索。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