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最難就業季”:對攝影專業一點思考

“最難就業季”:對攝影專業一點思考

時間: 2013-08-05 15:29:28 | 來源: 99藝術網
教育 >

《管子》中説,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多年來,以樹人為目的的中國高等攝影教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但隨著近年攝影專業院係建設的突飛猛進及與社會需求接合的不甚暢通,也使高等攝影教育受到多方質疑。然而,高等攝影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當此大眾攝影時代、專業攝影人的專業性愈加受到衝擊的時期,正視其中的就業情況、專業定位、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師資配備等諸般問題,或許比一味地批判來得有意義。

面對市場的解數與思考

又是一年畢業季,來自教育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699萬。這是新中國成立64年來,高校畢業生最多的一年,也是第一批“90後”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的一年。來自用人一方的數字顯示,招聘崗位與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這一增一減的背後,使得今年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加上薪水低,房租貴等原因,2013年夏被稱為“最難就業季”。應對如此情況,各大高校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的學生。

就目前的中國高校攝影教育而言,不少院係的老師也加大了對外宣傳的力度,或主動與媒體聯繫觀看畢業學生校內作品展,或直接聯繫照片買家購買展覽作品,有的院係甚至把展覽辦到了公共藝術區接受更嚴酷的社會檢驗。

學校猛推,出路多元

前不久,中國攝影家協會攝影教育委員會在瀋陽召開,與會的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宋靖表示,高校攝影專業畢業生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認證和出口,即以畢業證、學位證及相關組織的認證而儘快與市場建立聯繫。她透露,今年電影學院的師生作品展展品經一位副院長牽頭,最終賣給了一家企業,這是一次偶然的市場嘗試,但不失為成功的案例。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于峰分享了其所在院係幫助學生就業的舉措,如幫助學生搭建市場平臺,為山東知名電商韓都衣舍等公司網店拍攝産品照;與《走向世界》雜誌社下屬的《山東攝影》等媒體,以及齊魯國際攝影周合作推廣學生攝影作品。這些舉措為學生畢業後與市場順利銜接發揮了一定作用。就利於學生就業而言,大連醫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毅則透露,其所在學院的攝影教學計劃會隨著社會需求變化而不斷調整,這在攝影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在各高校攝影院係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總而言之,為應對最難就業季,從事高校攝影教育的各位老師可謂各出奇招。據了解,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今年本科畢業生為45人,其中三分之一目前已簽約,另外60%左右選擇了考研或出國深造,而且迄今有3名畢業生已被國際知名的攝影院校錄取;6個普通碩士研究生和6個MFA(即在職藝術碩士研究生)就業局面也比較樂觀。用攝影學院副院長曹颋的話説,現在學生的就業選擇有很多,其就業情況已很難用所謂的一紙協議來衡量。無獨有偶,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攝影教研室副教授姚璐也透露,今年該專業本科畢業生為16人,其中不少選擇了出國留學,碩士研究生6人,目前總體的就業情況良好,而且從美院設計學院攝影專業歷屆畢業生的職業情況看,普遍都還不錯。

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攝影係以新聞傳播為教學大背景,今年該係培養出的首屆畢業生獲得了市場認可。據系主任于全興介紹,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攝影係首屆畢業生為31名,截至6月下旬簽約率已超過80%,就業方向主要為傳媒及商業。對於這個數字,于全興不甚滿意,且對有的畢業生除媒體外,不太認可去工作室工作感到遺憾。


來自用人單位的不滿

一邊是老師們的努力和良好預期,一邊則是就業單位招不到靠譜的人,供需不對等已成為近年攝影專業備受質疑的主要誘因。2010年新華社總社攝影部面向社會大規模公開招聘,其中包括攝影記者2人、圖片編輯11人、圖表製作人員1人和攝影史研究1人,時任新華社高級編輯的陳小波參與了此次招聘審核。事後,基於不少高校攝影專業的畢業生居然連攝影史基本知識都不知曉的現實,她對目前的攝影高等教育表示了無奈和擔憂。

聊到中國的高等攝影教育,新華社特稿社資深圖片編輯曾璜在很多場合表示了自己的不滿——從攝影界基本常識的了解,到攝影原作的認知,再到拍攝倫理的堅守——在部分高校攝影院係兼職授課又浸淫報道攝影領域多年,曾璜的不滿具有現實依據。對於高等攝影教育成果不甚滿意的還有來自專業攝影畫廊的負責人。位於北京798藝術區的SEE+畫廊負責人趙畫兒就曾向記者介紹,目前國內高等攝影教育並不能提供專業的策展人員,而且社會也普遍存在視策展為體力勞動的現象。對於高等攝影教育中本該充分發展的新聞攝影教育部分,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盛希貴和大眾日報攝影部主任兼圖片總監孫京濤對現實都頗為無奈。

盛希貴在其2010年寫就的分析文章《今不如昔的新聞攝影高等教育——由新華社一則招聘啟事引發的思考》中曾嚴正指出,“當今的現實是:社會迫切需要的人才沒人培養,高校培養的一些‘專門人才’並非社會和學生本身需要,只是學校賺錢和製造學生規模的需要!”孫京濤則直言,媒體找不到合適的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一方面不排除教育決策者認識膚淺下的院係定位不清及其課程設置不當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表現在一些當初報考攝影專業的學生並非因為熱愛攝影,只圖有學可上,以致參加工作後,一旦有其他誘惑,就會改弦更張。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實用與素質的拉鋸

作為歷來被認為是青年人就業敲門磚的高等教育,大學被社會和莘莘學子及其家長寄予厚望。大學畢業生能不能就業、就業比例如何成了衡量各高校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標準。而大學如何與社會需求相對接,勢必涉及各院係或專業如何平衡素質教育和實用教育關係的問題。對於攝影這種相對實用性較強且隨科技變化而迅速變化的專業來説,很多高校自然而然為適應社會需要選擇了不時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為例,該院從2006年開始,招收商業攝影專業的學生,2010年開始招收媒體影像製作專業方向本科生,和原來的圖片攝影專業一起,構成其主要專業架構。

此外,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攝影係也確立有商業攝影、影視攝影和數字圖像技術三個專業方向。一方面這有利於攝影院係專業定位的明晰,同時也不失為高等攝影教育在實用性角度配合社會需要的表現。然而,相對於專科教育或職業教育,大學素來又以注重素質教育著稱。“堅持本科‘厚基礎、寬口徑’的綜合素質教育,建立以攝影光學、化學、數字化處理技術為基礎,攝影史、藝術理論為基本的研究對象,以實習拍攝為主的課程體系。”這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官方網站上對於該院定位介紹中的一句話,從一個側面證實高等攝影教育的本科教育實為素質教育。這一點,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王川也曾反覆提及——本科教育是素質教育,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

為此,不少攝影院係借用了其所在院校的教育大背景,並不時聘請校外業界專家傳經送寶。高等攝影教育是素質當先還是實用當先?去年大理國際影會期間,由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攝影係客座教授劉樹勇張羅的高校攝影教育研討會上,東方早報副總編輯常河即指出:在全民攝影的當下,攝影專業畢業生的技術性和應用性優勢更多只表現在就業之初,而長遠來看還是文化素質高、領悟力強者更佔優勢。

換言之,高等攝影教育更應該注重綜合素質教育。同樣的觀點,台灣攝影教育學者吳嘉寶2001年也説過:大學生一般年齡為18-22歲,而負擔一家生計責任最重的時候是40歲,時差為18-22年。所以大學應該教育學生18-22年以後還能“活用”的東西,而這種能長期“活用”的東西絕非技術、操作層次的東西,而是思辨事物本質的能力,舉一反三、自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歸納總結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