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楊之光:美術教育不是培養神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18 10:52:16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7月初,著名藝術家楊之光剛剛結束第四輪“楊之光傳世作品全集作品徵集”活動。上周,楊之光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電話專訪時表示,兒童美術教育我們並不是要培養“大師或神童”,而是要用創意思維做主導。畫畫是手段,不要以為學美術就是學技能、追求美。

為“失散的孩子”做DNA

去年5月,楊之光通過女兒楊紅的微網志發佈贗品資訊,其中涉及17家拍賣行和42幅贗品。正是因為該事件,讓楊之光産生了鑒定認證的想法。去年至今,楊之光已經進行了四輪作品認證,每輪3天,因為已年屆83歲,認證時間間隔為一至兩個月不等,一次30幅作品左右。

與以前的藝術家認證不同,楊之光存世作品的認證工作也引入了很多高科技。認證工作分為三步,先在網路徵集作品圖片,藏家帶初選合格的作品與楊之光做面對面的認證,鑒證為真品之後有國家版權局的工作人員現場進行資訊數據採集。

一般來説,楊之光認證一幅作品只需要幾秒鐘至一分鐘,但有時候認證的過程也會很長。一般是楊之光遇到很容易勾起彼時回憶時,他會很興奮地告訴藏家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畫的過程;遇到畫得比較少的題材,比如花鳥,他自己都忍不住誇起自己畫得好。

“我畫過的畫都會有印象,徵集認證工作有點像找失散了很多年的孩子,找回來後看到親生孩子很興奮。現在找回來後還可以做DNA報告,以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了。”楊之光説。

初選作品半數是贗品

四輪認證工作中,參與初選的作品有近千件,讓楊之光惋惜的是,初選發過來的照片差不多有一半都是贗品。

在初選的作品中,很多題材是楊之光沒有畫過的,比如紅色題材,但更為可笑的是,送來的照片中竟然出現落款為1966年至1970年的作品,而那個時期楊之光處在被停筆的階段。對此,楊之光覺得有點啼笑皆非。

在遇到贗品時,楊之光會很認真地告訴藏家這幅畫哪不對,指出真假畫的差異在哪;對於有些倣得較像的作品,楊之光也會開玩笑地稱作者有“研究生”的水準。對此,楊之光也告誡藏家,收藏作品時不要抱著撿漏的心態,要多做研究,這樣才能讓贗品無路生存,自己也免受損失。

認證標準是作者非作品

八旬之後楊之光掀起了一場打假風暴,在楊之光看來,這種付出是值得的,是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

曾經有人質疑藝術家在認證作品的時候是否會將畫得不好的作品直接鑒定為贗品,楊之光表示,只要是自己畫過的,都是正品,認證是以作者是誰來定奪,而不是作品水準,而認證工作對於藝術家來説,就是考驗良心的工程。“敢做這事真不是一般的人,不容易做,是很大的考驗。”楊之光説。

創新精神是嶺南派核心

楊之光是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的入室弟子,因為楊之光所畫的沒骨人物需要在案上懸筆作畫,在腰部出現問題後,他已經無法長時間伏案創作,所以從2009年開始已經停筆作畫,現在有空的時候會寫一些書法,但是並不會很長時間。雖然已經停筆多年,但楊之光並沒有停止藝術活動,“楊之光:從人物肖像到沒骨人體”藝術展剛剛在廣州藝術博物院楊之光藝術館舉行。

作為人物畫改革的先行者,楊之光認為,人物畫是需要改革的,但學生跟著他走就沒出息。楊之光覺得藝術家應該有自己的眼光和個性,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家説好就一定好。楊之光最愛寫“海納百川”,因此他對“嶺南畫派”的解讀也和別人不一樣,很多人説是“畫風”,但是他覺得應該是“精神”,創新精神是嶺南畫派的核心,中國筆墨加上西畫技巧,融合在一起形成嶺南畫派,提倡的是中西融通。

畫畫時不能先想名和利

對於現在藝術的浮躁和商業炒作,楊之光是非常看不慣的,他認為自稱大師不是做藝術的態度。“這類人在畫畫的時候已經就先想到名利了。”楊之光説。

楊之光認為,畫畫時不能先想作品是否能進入市場,是否有人買,藝術家本身要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追求,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不能被市場所局限。

兒童美術不是為培養大師

兒童美術教育也是楊之光晚年非常關注的領域,為此,他特意讓大女兒楊紅從美國回來幫助他主持美術中心的事務。楊之光認為兒童美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大師”,培養小神童這種手法他也是非常反感的。

“兒童美術教育要用創意思維做主導,畫畫是手段,不要以為學美術就是學技能、追求美,而是要鍛鍊自己的獨特思維的表達。”這是楊之光做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思想。

80歲後仍不請保姆

現在採訪楊之光是比較困難的,難在他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太好,妻子鷗洋和女兒楊紅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楊紅講述,現在除增加了認證工作之外,楊之光的生活就和普通的老人並無二致。楊之光的生活一直是非常有規律的,現在年齡大了,做事情的方式和態度也慢了下來,脾氣也不像以前那麼急躁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楊之光夫婦不請保姆,也很少出門旅遊,而家中無論大小事情都由妻子包辦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