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專家建議設立綜合性中國藝術大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8 13:48:38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我們似乎早已習慣了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這些以某一個藝術門類為主要培養內容的藝術院校各自獨立存在的事實和現狀,但中央戲劇學院藝術管理系教授陳珂近日提出建議:設立中國藝術大學,變當下的專才教育為通才教育。專才教育有哪些弊端?如果設立中國藝術大學,它如何進行通才教育?它可能會為高等藝術教育以及藝術創作帶來哪些變革?其實施起來是否有難度?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陳珂。

“中國專才教育的理念走到了一個瓶頸,需要調整了。在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通才教育應該重新提到議程上來。 ”陳珂説。他介紹,上世紀50年代,中國按照蘇聯模式進行高校院係調整,其基本的指導思想就是做專科性教育,但其實在此之前,中國的藝術教育是歐美體系,歐美體系講究的就是通才教育。以戲劇為例,在歐美很多學校的教學中,一二年級是不分專業的,但現在中戲從大一起就分戲文係、表演係、導演係等。“雖然這樣也有好處,培養了很多高精尖人才,但是這些年其弊病也越來越多。專業領域的路子越走越窄,對更多學生來説是不利的。 ”陳珂説,“比如學編劇的,畢業後社會能提供的編劇崗位是有限的,他可能要去做別的。 ”他聽到過很多中戲畢業生的反饋,他們畢業後去了網站、廣告公司等機構工作,應對起來就有些力不從心,需要調整很久。“相比之下,通才教育培養的學生更能適應社會,比如美國的文化産業電影、戲劇等發展得很好,和它通才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是有很大關係的。 ”

因此,陳珂認為,要提高中國藝術教育的水準,現在就需要從國家級層面,設立一個國家級標準的藝術大學,把戲劇、美術、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門類集中在一起,“讓學生之間相互串聯,讓老師之間有知識的重疊和整合,讓專業性知識和普及性知識相碰撞,這樣才能提高中國藝術教育的水準” 。至於師資力量,我們並不匱乏,甚至可以説很豐富。“中國一刀切的退休制度,讓大量60歲以後的專家藝術家退出學校,這是一種很大的人才浪費。 ”陳珂説,“40歲到65歲是最好的做教師的年齡, 50歲到75歲是最好的做研究的年齡,這是世界公認的。中國現在有一批很了不起的從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藝術院校退休的專家,他們很多退休後去公司或者私立學校單打獨鬥了。 ”

在他看來,藝術是不能單打獨鬥的。他以音樂劇為例,中國做了幾十年音樂劇,卻做不出來好作品,為什麼?“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都有音樂劇係或者專業,但戲劇學院重表演,音樂學院重演唱,舞蹈學院重形體,各有所長但是各司其教,人才沒有整合到一起。 ”所以,陳珂認為,現在到了學科整合、學術整合和藝術整合的時候了,“把這一批中老年的一流的專家藝術家整合起來,組建中國藝術大學,成為一個新的平臺,就像南方科技大學一樣” 。他還建議,“別將其設為純國營的由國家負擔的,但政府可以給政策給平臺” 。

院係設置、學科設置和教學方法都會隨之有很大的改變,陳珂説,這需要有一大批有識之士來探索。他表示,其實以前中國的國立戲專就已經有一套這樣的教學方式了,戲專裏有音樂劇係、電影係、器樂係、舞蹈係等。“中戲的老院長歐陽予倩,就是那個時代培養的全才,他通舞蹈、戲曲、戲劇,甚至還做過國文教師。 ”他設想的中國藝術大學裏,應該有音樂學院、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和美術學院等。“這花不了多少錢。 ”他説,“只需幾個億,一所中國藝術大學就可以建立起來。 ”在他看來,國家軟實力的提升,需要大量人才,“怎麼出人才?就是要用新的觀念和新的方式來培養” 。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