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兩會”文化藝術旁聽聲

“兩會”文化藝術旁聽聲

時間: 2012-03-13 09:04:35 | 來源: 美術報
教育 >

許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文化要大發展不要大躍進

“所謂大躍進,就是在發展文化産業時那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作風,不但違反了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也違反了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因此文化要大發展不要大躍進。”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説。

申萬勝(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副主席):建議設定“中國書法節”

在2012“兩會”上,中國書協副主席申萬勝單獨提交了《關於設立“中國書法節”的建議》。他建議,把每年農曆“三月三”(上巳節)設定為“中國書法節”。

馮驥才(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建議對幹部選用建立文化考核機制

“建議相關組織與人事部門重視幹部的文化素質、文化責任與文化自覺。在選取幹部時,尤其是對主管地方文化工作的幹部與負責全面工作的幹部上,要建立文化考核機制,要檢驗幹部的文化素養與文化觀。”馮驥才提出。他認為,要實現文化強國,首先要有鮮明的國家文化形象、強有力的國家文化精神,這是一個文化強國的表現。其次,應該有一大批當代文化經典來支撐文化大發展。“我不贊成文化産品和文化生産的概念,文化是作品,文化是創作,不能生産。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塑造中華文明。這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不是一些空洞的概念組織起來的。”馮驥才説。

靳尚誼(全國政協常委):讓藝術院團進入市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與往年有很大不同,今年國家明確地提出了文化改革的系列舉措。”全國政協常委靳尚誼表示,“政府提出了正確的文化改革方針,其中提到的發展文化産業,我覺得就是要讓藝術院團進入市場,文化産業只有進入市場競爭,藝術品的思想性才能上去。”

何水法(全國政協委員、花鳥畫家):浙豫攜手創辦兩宋院體花鳥畫研究中心

何水法認為,兩宋院體繪畫結合了科學的觀察與嚴謹的訓練,可以成為當代中國畫創新的根本基礎之一。而深入研究兩宋繪畫離不開北宋都城開封與南宋都城杭州這兩個昔日院體花鳥畫中心的密切合作,因此鄭重倡議豫浙攜手,聯合創辦兩宋花鳥畫研究中心,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與機遇。

在提案裏,何水法詳盡分析了兩宋院體畫的價值和復興兩宋院體畫的現實條件,認為兩宋院體繪畫既有物質遺存,又有強大的精神個性與傳承能力,在思想、表達、形式的諸個藝術核心層面依然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具備復興的可能與現實條件。邀請兩宋繪畫創研領域有成就的專家、學者,成立兩宋院體花鳥繪畫合作中心,建立學科規範和交流機制並付諸實踐,重點選拔、培養兩地青年人才,逐步擴大範圍,推動兩宋院體繪畫申遺,提升浙江、河南兩地國畫家藝術水準與影響力,有益於未來的優秀文化傳承。


言恭達(全國政協委員、江蘇文聯副主席):文化惠民要拓展“三送”內容

這次會上準備的提案涉及到基層群眾文化隊伍建設、公共圖書館資源延伸到社區、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等方面。言恭達説,看到了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顯,老百姓是滿意的。但是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光有場館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提供豐富的服務,比如拓展“三送”內容,除了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還要送展覽下鄉,設立文化活動獎勵基金。公共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院、文化館、文化站實現免費,而免費進門不是關鍵,重要的是進去後還要有足夠的內容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言恭達還提到,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單是文化的標誌性工程,更多的是軟體,我們需要在軟體、人才隊伍方面,包括農家書屋方面如何進一步更新出版物,包括數字化的閱讀,包括網路化的管理,包括功能的拓展等,只有這樣,才能把農村的文化真正提高到一個高度。

楊瀾(全國政協委員、陽光文化網路電視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文化事業要調動社會力量參與

楊瀾認為,文化,代表一個民族的性格,也塑造一個民族未來的性格,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因此,文化事業必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

在實踐中,她發現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面臨諸多障礙。比如博物館的發展,如果光靠國家撥款等措施,根本是“此路不通”。她以國家博物館為例,就算國家一年撥款2000萬,這數額也根本滿足不了博物館增加藏品的需要,因為,“這2000萬隻夠買張大千的半幅畫。”還有一些民間博物館,比如馬未都先生的觀復博物館,雖然國家文件有稅收優惠,但卻沒有具體細則,導致很多民營博物館發展館品的同時還得交稅。更可惜的是,有些海外向國內慈善組織捐贈的用於慈善事業的物資,還必須要交進口關稅,才能完成捐贈。因此,她建議,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來參與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加快公益立法。

茅威濤(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加強立法確保作者的合法權益

茅威濤建議,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産業推進、文化産權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加強立法,從法律上保護文化藝術作品,確保作者的合法權益。“尤值一提的是民間文學藝術,它是眾多現代文化藝術作品創作的源泉,不斷地被現代人再度演繹,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規仍不健全,侵權問題時有發生,應該儘快制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條例。”她説。

何家英(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人物畫家):要研究藝術規律、尊重藝術規律

何家英認為,在如今文化大發展的局面下,如何組織顯得特別重要。他説:“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一窩蜂,要把工作做紮實。應該用藝術本來的面貌,深入地研究藝術規律,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大發展。即我們的工作要研究藝術規律、尊重藝術規律,從而實現每個人創作的成果。”

林建岳(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麗新集團董事局主席):把千年文化帶到國外去

“文化産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應該好好想一下怎麼把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帶到國外去,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得到有效、廣泛的傳播,就像好萊塢大片一樣,每部片中都有本國的文化主旨。”林建岳説。

吳為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雕塑院院長):呼籲加強對海外藝術品收藏

“目前,相對於國外較為成熟的收藏制度,審視我國海外藝術品收藏的現狀,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國家級收藏機構的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對海外藝術品收藏尚不豐富,中國美術館僅有零星的國外捐贈,這顯然與我們文化大國、文化強國的身份不相匹配。”吳為山説:“目前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不久,這給許多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和影響,西方的畫廊和藝術家個體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僅從經濟的因素考慮,現階段是收藏西方典範之作的好時機。加強海外藝術品的收藏與研究有利於我們全面地在人類文化的創作中進行比較、互動,在比較中更清楚中國藝術的價值和未來發展的取向。”


丹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化發展應立足當地實際、量力而行

丹增認為:“文化産業的發展、藝術作品創作、文化人才培養,都應立足當地實際、量力而行,在差異化和特色化中找到生存發展之路。如雲南最大的資源是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産業就要注重結合這些特色。”

許欽松(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畫院院長):中國應設立“藝術投資銀行”

許欽松建議中國應設立“藝術投資銀行”,他認為,很多畫廊無渠道融資,流散在社會的資金又沒有渠道投資藝術品,因此,設立這種銀行很有必要。在此基礎上,畫廊與評論家、畫家建立契約關係並達成長期合作模式。

金鐵霖(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院長):文化建設也需要走訪基層

金鐵霖説,去年開始新聞界在全國廣泛開展“走轉改”活動,效果很好。他希望文藝界相關人士也能更多地走訪基層,“去基層了解文藝界的基本情況,還缺什麼,在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和提高。只有這樣文化建設才能抓到點上,也才能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柴寶成(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寶成集團董事長):讓地下文物合法化

儘快修改文物法,從法律層面明確:允許現階段“地下”收藏的文物市場流通。市場化是對文物最好的一種保護形式!“文物本身並沒有對錯,無論是在國家博物館還是在民間"地下"收藏,都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如何有效保護,才是當今重要的議題。”柴寶成對當下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一些問題深感憂慮。

蘇士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會長,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文物鑒定應該上升到立法層面

儘管收藏圈“水很深”已經成為了某種傳統,但是,“水深”沒問題,“水渾”則不應被一直容忍下去。這次“兩會”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會長、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蘇士澍對文物價值評判議題高度關注。

“文物鑒賞,文物流通的領域裏魚目混珠,真專家、真學者不願意出來講,二三流的人出來就胡説,説了以後也沒有人評判。這樣的話就無限地炒作,不是以文物的文物價值為最高標準,而是以這個文物能賣多少錢為最高標準,這就錯了。”蘇士澍表示,“目前文物局沒有這方面的一些約束,也沒有條例,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要這樣去做才行,加強管理,而且要立法,現在還達不到立法,起碼先有一些條例,逐漸逐漸有法的概念就成了。”

趙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文物法應加入對民營博物館的規範

趙豐的觀點是文物都是人類的,也是大家的,無論它現在是被國家保管還是在個人手裏。“每個人都要有文物保護的意識,即使文物在個人手裏,個人也不能隨便銷毀、損壞它。就像在國外,如果你住的房子是一棟古建築,那麼維修的費用就要你自己出,你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去修葺、維護。”

“在我們目前的文物保護規範中還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説捐贈,許多博物館裏的藏物都是通過捐贈的途徑獲得的,雖然我們有規定會對捐贈的個人或者企業有免稅優惠,但操作起來太複雜。”趙豐解釋説,比如捐贈免個人所得稅,但實際上是個人的工資都是先上稅的,也不清楚怎麼去退,就顯得很麻煩,“所以這方面的規定最好能再簡單、易操作一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