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香港80後藝術家境遇 堅持最為重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0 14:51:17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在香港做藝術,看起來是那麼的好: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交易地,這裡有亞洲首屈一指的藝博會,世界兩大拍賣行雲集在此。紛擾了十二年的西九文化區建設終於看一絲曙光,越來越多院校建立藝術系,也越來越多藝術系的畢業生在尚未畢業就能得到畫廊的垂青,為其開辦展覽。更多的商業機構以不同的形式與藝術跨界合作……

在香港做藝術,實情並沒外在看上去美好:這麼多的藝術交易地,但與本地藝術産生關聯的卻是不多:高古軒、白立方進駐香港,希望的是借助香港這個平臺輻射內地以及東南亞新興的藏家市場,對開發香港本土藝術市場尚無計劃。香港藝博會上對本土藝術市場的推動不足成為其每年被詬病的原因之一;藝術學生的出路看似越來越容易,實際上卻是競爭越來越大,加上大量商場大力推廣商業展覽的需求,有些年輕藝術家一年的展覽數量高達20個之多,這樣對藝術家的消耗是巨大的。

在香港媒體傳播情況可説是小城大事,再小的事在這個城市裏都能變成大事,偏偏藝術圈的大事在這個城市裏,無論如何,都只是小事。當下這些藝術家活在香港藝術交易最蓬勃的時代,但是卻依舊生存在一個無人關注的小眾環境內,默默努力。

網上曾流傳著一個段子形容89年出生年輕人的生存狀況,“趕不上80後也及不到90後,剛上小學就金融風暴,小學畢業又911,準備中考就來了個非典,高考又來個汶川大地震,好不容易上了大學卻突然一個金融海嘯加甲流!當了十幾年教育改革的白老鼠,終於準備告別校園,迎接社會,你卻告訴我大學畢業那年2012世界末日。”

而香港80後藝術家的命運竟然也如此地相似,他們生於香港最後的盛世80年代,見證了回歸前最後一絲殖民地的繁華,回歸後經歷金融風暴,剛出校門卻遭遇了非典帶來的蕭條。好不容易站穩腳跟,迎來的卻是金融海嘯。

所以在香港做藝術,堅持是最重要的一項修為。曾有香港藝術家表示,不是畫廊對藝術家支援不夠,而是怕自己花了大力氣去扶持的藝術家會堅持不下去。所以不少畫廊都會靜待及關注藝術家的成長,這個週期一般為5到10年。但是在這段時間裏,藝術家如何維持生計,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翻閱火炭藝術區十年以來的紀念畫集,會發現能堅持留在那裏的藝術家屈指可數,幾乎每年都會換一批新血進駐。不斷攀升的租金,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都讓不少藝術家承受不住生活的壓力而轉行。能留下的藝術家真是鳳毛麟角。

但能留下來,在香港,藝術家被視為一份職業?首先full time(全職或者專職)藝術家較少,許多藝術家都會選擇在擁有一份正式職業外,同時從事藝術創作。這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這些工作一般都是教成人或者小朋友繪畫,這類工作雖然不忙碌,但是在工作一天下來,耗費了精力,根本無心創作。這樣下來,雖解決了糊口問題,但卻違背了最初的夢想,因此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香港藝術家生存艱難還跟香港社會對於藝術家的認同度很低有關。香港80後藝術家周俊輝曾説,一次他到警察局辦事,警察循例問及他的基本資料,在回答職業一欄是,他曰藝術家,那位警察抬頭很驚訝地看著他,示意讓他再確認清楚,得到確切答案後,問他藝術家是幹什麼的,聽完解釋後,這位警察默默地把表格上職業一欄給劃掉,因為他不認同這樣的身份也是一種職業的稱謂。同樣的窘境也發生在香港銀行中,藝術家林東鵬坦言,他以藝術家身份在銀行裏是不能辦理開戶,因此他現在是以“作家”的身份辦理銀行戶頭。

即便如此,在香港做藝術家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為沒有關注,所以你能撇開市場的要求,做自己喜歡的藝術。在香港這個全民皆炒,萬事皆可炒作的社會裏,放棄炒作,不是我不會炒作,是我不要炒作。靜下來做點藝術,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