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展變明星秀 文藝界找錯了救世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7 16:33:30 | 文章來源: 上海青年報

明星“暖場”愈演愈烈

據觀察,近段時間,藝術活動請娛樂明星捧場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中國最大藝術展會之一的北京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在今年的展會中就請來了陳冠希、劉嘉玲、李亞鵬、林依輪等明星。

當時在“中藝博”現場的某藝術機構曹先生向本報描述:開幕式當天陳冠希和劉嘉玲都有現身,兩人一露面,立即吸引來眼球。當時因為是開幕式,很多老藝術家都在現場,結果大家都去看明星了,老藝術家們沒人理睬。同期舉行的“藝術北京”展會也請來林依輪和蘇芒捧場,扼殺不少菲林。

最耐人尋味的一幕是,著名作家莫言最終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説《蛙》首發時,請來的是80後作家郭敬明“暖場”,讓他大談對莫言的尊敬和對《蛙》的看法。在許多人看來,莫言作為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成熟作家,竟需要一個明星范兒遠大於文學沉澱的青春寫手來評頭論足,實在很難理解。

如今,國內許多藝術活動大有淪為秀場之勢。所請明星大多不懂藝術,他們的到來吸引走了眼球,也抽離走了展會應有的藝術氣質。使內涵豐富的藝術展,變成一張張明星扎堆的空洞照片。

依賴明星顯示缺乏文化自信

“請明星來捧場就像吸毒,戒都戒不掉。”參與某藝術展會策劃的章先生昨對本報記者嘆苦經:“不請明星來,怕冷場,請來明星,人氣是足了,但大家都去關註明星了,反而冷落了藝術,這也是我們不想看到的,真是左右為難。”根據章先生的説法,因為藝術展會都請明星,藝術本質被抽離走,也就失去了對公眾進行藝術教育的功能。而越培養不出藝術觀眾,策劃者就越有“冷場”之憂,最終仍要請明星“暖場”。真是惡性迴圈。

據一位資深藝術評論人的分析,面對“泛娛樂化”的時代,一些進行嚴肅創作的人們對自己的藝術開始變得不自信。在此情形下,藝術家們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選擇堅守,如晚年的吳冠中。而另一些人因缺乏文化自信,放棄了文化自覺,轉而開始向娛樂界“乞憐”,希望借助明星身上的星光獲得“生存勇氣”,文化自強心盡失。

然而,這種“跨界求生存”原本就是荒謬的。事實證明,明星捧場藝術展會,最多只能帶來一時的星光,文化復興還得靠藝術家自己。畢加索大展首個雙休日參觀人次突破兩萬,觀眾中不少是畢加索的擁躉,他們來看畢加索,可不管劉燁之前有沒有來過。上月剛結束的2011上海藝術博覽會,沒請一個明星,成交額卻猛增到1.3億。藝術展會的“明星依賴症”真的可以歇歇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