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當代藝術教育是精英教育還是素質教育?(1)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19 09:40:31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今天的這些古典藝術,其實是它所盛行的那個時代的“當代藝術”,對於它所在的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説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對於今天的人來説卻不是。今天的人們需要的,其實就是今天的當代藝術。適合用來搞平民教育,做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眾部分的,是當代藝術。

其實當代藝術進入的門檻比較低,不管從金錢上、時間上、知識準備上都是如此。我剛才舉過用瓶瓶罐罐或勞動工具搞音樂的例子,其實舊報紙也好用,一臉盆的水也好用。這一來就拉平了譚盾郭文景和貧困子弟了。天天自己在物盡其用化廢為寶地搞貧困設計的老百姓,當然也會喜歡宋冬的《窮人的智慧》,當然也會被宋媽媽的收集物所感動。深圳有個搞兒童美術教育的老師教小朋友們上手工課,往蘋果上擰螺絲釘,小朋友們都樂呵的很。廣州那位楊老師教孩子們把石膏像放倒在地面當做山水來畫,整個班畫成了小達利。當代藝術處理的問題是今天的老百姓身邊的問題,做的人是老百姓身邊的人,用的材料是老百姓裝修房子用剩的材料,無非方法陌生一點。只要有人引導一下,你怎麼知道老百姓不會喜聞樂見?故宮博物院收費,798還不收費呢。多去轉幾圈,老百姓就敢對當代藝術評頭論足了。當代藝術,靈感來自街頭和日常生活,情緒是當代人的情緒,邀請當代人來體驗,強調互動和參與。有更多的理由讓普通老百姓接受。

當代藝術在老百姓那裏的接受程度顯然是被妖魔化了的。當代藝術是被人為地鎖在美術館裏面了。而這麼一來,老百姓的接受力和創造力也被妖魔化了。真的要搞創新型社會,真的想要激發老百姓身上的創造力,給他們激浪派和勞森伯,比“卡農”靠譜的多。我們需要做的,是把曾經遍佈全國的群藝館和文化館改造成當代藝術館,而不是招外國建築師來建歌劇院。

國民教育、素質教育,需要的就是當代藝術。我們的文化管理者們完全想錯了,當代藝術應該變成素質教育和大眾文藝。把高難度的保存古典藝術的責任留給有責任感和閒暇的精英。我們的教育程式也完全錯了。應該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玩當代藝術,“家盒子”和“金寶貝”裏教小朋友們玩泥巴、做菜的課程,其實和所謂當代藝術只有一步之遙。把卡農和拉丁文留給碩士、博士們,那燕尾服和他們的帽子比較般配。

把當代藝術被閹割為精英教育,或者小圈子的活動,這有歷史原因,有藝術制度的原因,也有藝術家自己的責任。我們的某些文化管理者當然受過較高的教育,本人在趣味上可能傾向於高雅藝術,因此大膽為老百姓代言,聲稱老百姓不能接受當代藝術。這實際上是用個人趣味解釋了社會需求。又或許在意識形態上依然對當代藝術心存狐疑,不肯把它看作今天活躍的社會生活的必然産物,堅持用冷戰陰謀論來解釋自己所不熟悉的表達方式。

而我們的當代藝術家自己,雖然大多數來自底層,作品最初也總是關懷眼下的問題,志向卻盯在高端的美術館和美術史,漸漸形成小圈子,在小圈子裏自我供奉為社會精英。漸漸不能和不願成為基層的社會工作者,藝術作品的生産雖然還在基層,展示和最終收藏的消費環節卻高高在上。這種分離付出的代價,將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藝術的腐敗,更是一個時代的國民精神的腐敗。

人民是需要真正的藝術的。並不是只要給他們起碼的溫飽和安定,就可以成為源源不斷的稅收來源。也不是用清宮戲和小瀋陽來把老百姓弄傻,用交誼舞和扭秧歌來耗掉他們多餘的能量,社會就會長治久安。他們還需要記憶,需要互相交往的公共空間,需要得到尊重和自由表達,需要免於無聊和無趣,需要積極的遊戲和幻想。迄今為止在中國推行高雅藝術的努力,並不能造成老百姓享有藝術,反而加劇了比附舊貴族趣味的成功學攀爬。高雅的古典音樂或許讓一些人平靜而優雅,也讓更多的人被拋棄。高雅藝術在清宮戲和小瀋陽面前已經全線潰敗,這是整個國民精神生活的崩潰的一部分,國民的精神腐敗是社會崩潰的最終根源。要免於最終的亂局和死局,不可能靠無恥的主旋律頌歌來粉飾局面,不可能靠高雅的貴族想像麻醉少數人,更不可能靠狂暴的宣傳來鉗禁心靈。只有讓積極活躍的當代藝術方式滲透在民間,個人才可能擁有尊嚴,公共空間才可能重新形成,社會記憶才可能厚重地延續。讓當代藝術成為國民藝術教育的基本方式,才可能讓獨立觀察和反思的態度成為普遍的人格,讓尊重選擇和差異的思維方式成為人際交往的規則,讓真正活躍的實驗和創新成為人們最珍視的價值。國民的素質教育要承擔起公民精神培養,進行民主訓練,最終促成社會進步的啟蒙責任,而不是讓老百姓成為大眾媒體和文化工業的被剝削者和被忽悠者。當代藝術應該成為新民間藝術,參與塑造新民,而不是愚民和暴民。

和整個社會的教育程式一樣,學院也應該是讓當代藝術素養教育成為基礎,成為人格教育和素質教育,而把古典藝術的精深鑽研留給象牙塔的最深處。這是當代藝術對於學院的改變。

當代藝術教育出現在學院中,並不是要培養一批深知當代藝術最高級秘密的貴族,然後讓他們把秘密在精英之間互相傳遞,使他們能夠在愚蒙的人群之間互相一眼就能認出,使他們能夠在人群傻笑的時候相互會心地壞笑,或者用善於製造醜聞和搞怪的能力去參加上流社會的遊戲。學院中的當代藝術,最終還是要為整個大眾心理的重新構建輸出活躍的新力量,要成為整個國民精神重建的一部分。學院是構建理想之地,在學院中,青年應能領受到這種啟蒙精神的召喚,從這裡出發走入民間。從學院出發的當代藝術,更應該警惕精英立場,承擔起社會責任,這才是學院對於當代藝術的改變。當代藝術本來就不是一套行話和黑話,不是一套能夠精英化的語言系統,而是才開放的參與和積極地投身中,一場對於敗壞的生活進行持續改造的超限戰。(邱志傑/文)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