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市場如何監管?
一位家長帶孩子聽了試講之後告訴記者,來這家機構是別的家長介紹來的,但僅一次課,並不能對教學水準、老師的資質等有充分了解。“上網查詢,每家機構都宣傳的很有優勢,有的標榜快速提高成績,有的標榜個性化教學,家長在不知如何判斷的情況下,才用價格作為衡量好壞的依據。”如今,市面上的培訓機構種類很多,從興趣培訓到課外輔導,授課理念、樣式也不斷翻新。
業內人士認為,家長之所以願意花大價錢為孩子投資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用錢買“時間”。一方面讓孩子在相同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識,另一方面是通過今天的投入,讓孩子在未來成長得更快,有獨立、優質的生活。但據記者了解,培訓類市場尚未形成系統完善的監管制度和保障制度,這就導致培訓市場參差不齊,甚至出現機構倒閉、老闆攜款潛逃的事情。一位家長髮出這樣的擔心:如果沒有統一的認證或行業標準,越貴的就是越好的?
調整心態 為成長留些時間
趙小和今年4歲,換過兩家幼兒園。小和上第一家幼兒園時,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吃過東西後也會主動去漱口。因為幼兒園與家距離較遠,今年轉到家附近的幼兒園。新幼兒園小托班的學費1200元每月,比第一家稍貴,9月份開學後因增設雙語授課,學費也即將漲到1800元。“多花點學費是次要的,孩子以前養成的好習慣反而全丟了。”趙媽媽對雙語授課並不抱太多希望,在她看來,孩子上幼兒園應主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而並非學到多少知識。
記者注意到,在論壇與部落格曬育兒花銷的大體上包括幾項:奶粉、尿布、輔食、水果、早教、醫療、玩具、衣服、保姆、保險、旅遊,每一項都是不小的開支,算下來,很多人都達到了五六萬元,一位母親由衷地説,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花費不比培養一個大學生少。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趙婷婷認為,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人們收入水準相對較高,很多家庭在購車、購房之後,願意把積蓄投資孩子的教育,這與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的傳統分不開。一家輔導機構的老師告訴記者,他聽到家長對孩子常説的一句話是:“再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好工作”。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的加大,使得是否擁有好成績、能否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被看做一個學生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考上名牌大學就是好的,沒有幾個家長會鼓勵孩子去做個好廚師。”
趙婷婷認為,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普遍存在心態焦慮。“不少家長按照書本養孩子,一旦在孩子身上發現些許不好的習慣,就無法容忍,非要讓孩子改正不可。”其實,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家長的心態需要放鬆。趙婷婷看來,孩子的成長過程除了補課培訓外,與夥伴們的接觸、交往甚至遊戲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到週末,我會帶著孩子去玩,而不是從一個輔導班輾轉到另一個補課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