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訪台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博物館如何吸引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4 09:19:13 | 文章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隨便問個台灣文化人,經常去哪看展覽?台北的歷史博物館都可能是選項之一。原因何在?該館館長張譽騰向記者道出了秘密。

“大三國”展覽的關羽銅像。

會講故事很重要

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不大,只有660平方米,卻經常策劃出成功的展覽——“大清盛世”、“大三國”、“法門寺”……張譽騰説,會講故事很重要。

“辦‘大三國’展覽之前我曾問自己,為什麼要辦這個展覽?三國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如果不處理好這個問題,觀眾來這裡只是做歷史懷古。”

“大三國”充分顧及互動環節,不僅展出形式豐富,而且對參觀者區別對待。在動畫三國人物照相區,兒童能以最簡單、最直觀的方式,感受三國人物和故事;在3D影像區,稍大的孩子可以直面“三顧茅廬”、“長坂坡”等情景再現。以各種手段為觀眾講述三國的故事,令人記憶深刻。結果展覽效果堪稱“轟動”,共吸引了20萬人次參觀。

“故事講好了,觀眾感動了,還會掏錢買紀念品這些外沿的文創産品,錢自然也賺到了。”張譽騰説。

但他強調説,歷史博物館始終是文化教育事業,每年有2億多元新台幣的預算,從來沒有把重點放在盈利上。

“歷史博物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文化資産的保存和詮釋。博物館要變成産業,也必須在做到以上兩點之後。”

館員是命脈

“歷史博物館有很優秀的館員,他們不僅學養高,也善於講出展品背後的故事。”張譽騰説,由於館員的作用,其他策展單位會主動前來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説,博物館的命脈是館員。

上世紀80年代,台灣經濟繁榮,許多博物館工作人員被派到海外做見習,張譽騰也是其中之一。30年後,他依然推崇當年的經驗。“這些館員在了解國際上其他博物館的運營趨勢後,把這些知識再回饋到工作實踐中,從而使台灣博物館的發展産生了質的躍進。”

張譽騰告訴記者,以他赴大陸的觀察和一些博物館館長所述,大陸博物館館員的訓練內容還不夠,有些館員根本不是博物館專業出身。另外,大陸博物館學應該加強如何辦展的訓練,也就是在了解展覽內容後,如何能講出展品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所以,只有考古和文物知識還不夠。

張譽騰説,台灣歷史博物館規模小,合作辦展、減少成本是重要的運營思路。“比如,我們明年要和四川、吉林合辦張大千紀念展覽,3家都拿出收藏的張大千作品,先在台灣展,然後再到四川和吉林的博物館巡展。”他説,3家合作,各家只需分擔1/3的成本,展品到各地展出,還可以擴大影響,可以説是一舉兩得的雙贏戰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