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高等教育要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支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12 09:53:05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這是“十二五”期間我國重大戰略選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實現這個轉變,需要高等教育特別是高水準研究型大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一是通過知識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打下堅實的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二是通過理論創新與文化引領,促進發展中深層次矛盾的解決,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實現這種支撐作用,高等教育要在以下方面改革創新:

調整好高等教育的發展面向,這就是要緊緊圍繞服務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向“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使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各項工作更加適應擴大內需、發展現代産業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等戰略任務的新要求,廣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地融入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先進知識、創新技術和人才資源的強有力支撐,“十二五”時期對科技創新機制的關注點,將由關注技術的採用轉向科技進步的源泉及其轉化,建設創新型國家將更加突出大學知識創新的作用。作為知識創新的主體,一方面,大學要引導和支援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和高新技術創新,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勵創新的高科技成果實現産業化,切實為我國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調整好高等教育的發展重心,這就是以全面提升品質為核心,以主動適應國家“十二五”發展總體要求。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而不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創新型人才、領軍型人才偏少,教育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脫節,造成人力資源浪費等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就迫切需要提高高等教育品質,包括人才培養品質、自主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準。提高高等教育品質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需要確立高等教育的整體品質觀,同時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其次要通過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品質評價、考試招生制度等,切實提升人才培養的品質;最後,高校要把品質問題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把學校發展的規模、結構、品質、效益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其中,品質處於中心地位。

調整好高校學科建設的方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滲透,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強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先導性、支柱性産業,切實提高産業核心競爭力。高校要針對這些目標,在尊重學科發展和科技發展自身規律的基礎上,瞄準國家發展的戰略性需求,發揮學科優勢,整合學科力量,調整學科發展方向,直接為國家戰略新興産業發展提供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援。

調整好高校服務於社會建設的重點,注重發揮理論創新與文化引領功能,突出重點領域,抓住長期困擾教育科學發展的難點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集中突破,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大學利用各個學科優勢和人才資源,服務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水準和能力,應該成為衡量大學社會影響力、綜合實力和社會貢獻度的重要尺規。“十二五”期間,要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落實教育財政投入,推進教育資源的合理佈局,關注低收入人群的受教育權力,推進“陽光招生”等,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大學要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借鑒世界文明成果,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充分發揮大學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助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五中全會關於“十二五”期間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部署,讓我們深感黨中央對高等教育事業寄予了重望和新要求。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也站在了這樣一個歷史新起點上,這既是兩個五年規劃的交替點,也是實施10年教育規劃綱要的起始點,更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關節點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進程的續接點,我們要把改革創新精神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服務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切實用好和抓住中國高等教育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