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藝術之門”拓展演出品類,今年首度引入戶外管樂團表演。
“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了!”上週末,中山公園音樂堂的工作人員集體去郊外度了個小假。整個暑期,因為“打開藝術之門”藝術幾乎天天有演出,有時甚至是兩場,他們便也幾乎天天值守崗位。而這個崗位,有時還兼具“幼兒園阿姨”的角色。“音樂堂不僅是個音樂樂園,更是個音樂家園。”音樂堂負責人徐堅説。
一個“樂”字,道出了“打開藝術之門”能在北京演出暑期檔中立穩腳跟的法寶之一。就音樂堂“打開藝術之門”而言,抓住了“玩著學、學著玩”這個砝碼,演出和活動內容的設置也是圍繞這一點。比如,孩子可以自己上臺指揮,與名家一起朗誦,跟演員學習芭蕾舞動作等,而兒童音樂故事會《西遊記》,則完全是由孩子自己上臺表演……“如此參與式、主動型的藝術體驗模式,與那種灌輸式、被動型的藝術教育相比,更能真正打開孩子們的心靈之門,效果也更好。”徐堅説。
除了演出,讓孩子們更加樂在其中的便是“打開藝術之門”主題夏令營了。小畫家、打擊樂、魔法三個夏令營,讓很多孩子懂得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位家長對記者説:“我的孩子比較內向,當初就是想讓她能在夏令營裏學會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相處。沒想到孩子在打擊樂夏令營過得特別開心,關鍵是孩子們通過玩還能學到知識。”
音樂堂“打開藝術之門”吸引孩子們的另一個關鍵字是“家”。據了解,2010“打開藝術之門”從7月9日至8月29日,52天演出61場,涵蓋音樂會、芭蕾、雜技、電影、木偶劇、京劇、崑曲、評劇、相聲等,吸引觀眾超過7.3萬人次。10場講座,也是場場爆棚。這其中,很多孩子幾乎以音樂堂為家了,幾乎所有演出場次和活動都參加。
因為常來常往,一些家長和音樂堂的工作人員成了熟人。參加“打開藝術之門”時,他們會很放心地把孩子“寄存”於此,然後去辦自己的事,等演出結束再來接孩子。還有主題夏令營,很多孩子被“全托”給音樂堂,工作人員既得維持現場秩序,又得照顧孩子們吃飯,還得帶孩子們上廁所,儼然“幼兒園阿姨”一般。
正是這樣的附加服務,使“打開藝術之門”籠絡住了一批忠實的“老客戶”。孩子們願意來,因為這兒好玩;家長們願意來,因為這裡的氛圍與別的劇場相比更親切。徐堅説:“我們就像一個老字號,客人來到這裡會覺得很親切,有人情味兒。”
文化的形成是社會潛移默化的行為,兒童藝術教育更是潤物細無聲,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與耐力。從當年首創時的全國一枝獨秀,到如今蔓延至全國幾十座城市院線同期舉行,音樂堂“打開藝術之門”走過了16年的堅持、延續和拓展,憑藉專業細緻的內容策劃、細心週到的服務,成為國內藝術普及的一個標桿,也成為很多孩子暑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