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我國大學美術教育體系重視基礎課教學,強調基本功訓練,基礎課單一化的教育思想相對落後,忽視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應當在靜物寫生、石膏像寫生、景物速寫等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及早加入情感化教育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美術 基礎教育 情感創新
當前,國內大學美術基礎教育中依然存在著教育思想與時代不相協調、教學方法死板教條、缺乏創新等問題。大學美術教師應該怎樣運用更活躍、更具創造力的教學方法, 營造創新型思維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 顯得尤為重要。
在大學美術教育中, 我們必須明確教育的目的或終點就是為了發展和創新,必須清楚我們的美術教育要在發展和創新的觀念下進行。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美術教育體系重視基礎課教學,著力強調基本功的練習。美術教育,要求學生以感性為前提,強調“獨一性”的塑造。其目的是通過基本技能的培養,塑造學生的審美個性與獨特創造力。而目前的美術專業基礎教學,依然存在著單一的“模式化”及“灌注式”的教學問題,致使美術教育不能良好發展。正是由於美術基礎課教學具有重復性的特點,使得教與學的方式流於公式化,在墨守成規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生過分依附於教師、教材,一味地進行現實寫生,導致學生本身的個性在被描繪的對象中受到削弱。對於能夠開啟學生創新能力的情感化教育,只是到“畢業創作”時才加以運用,顯然“為時已晚”。對此,筆者認為應當在專業基礎課中進行情感化教育,及早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試就大學基礎課程靜物寫生、石膏像寫生和景物寫生三個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情感化教育予以探討。
一、靜物寫生的情感化教育
靜物寫生作為最初的專業基礎教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擺好靜物,學生選好角度、位置,就開始繪製。在學生畫的過程中,教師一般是就學生畫面的構圖、造型、色彩、整體關係等寫實性藝術技巧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若干張靜物寫生作業。這樣的作品雖然寫實性較強,但大多千篇一律,僵化而無生氣。
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規律,“寫實”性課程作為大學美術的基礎訓練,就是對物象真實地描繪, 如實地再現, 學生必須學習有關的基本理論知識、技法、技巧等。但是,在美術基礎教育中,一些人錯誤地認為,藝術教育的關鍵是技能教育,有了技能技巧,到了“畢業創作”階段就會水到渠成。因此,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忽略了藝術如何審美這一本質特徵,視美術為技術,忘記了藝術表現技巧不能脫離審美意識與審美情感而獨立存在。掌握的技巧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獨特的、審美的情感與認識。為技巧而技巧,甚至“ 玩弄技巧”,實際上也就失去了藝術技巧自身的意義。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內心情感的充分體現,是審美意識的獨特寫照。“藝術與人類情感活動之間有著不解之緣。藝術家的審美情感,構成了藝術的深層內涵,藝術家審美情感的品位和品質,決定著藝術作品的品位和品質。”一張優秀的繪畫作品,感人的並不單純是畫面中的色彩、線條,更重要的是透過色彩、線條組成的關係所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懷。
筆者認為,在靜物寫生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寫生之前就應當加入適當的情感化教育環節。教學中所使用的靜物大多為日常用品:陶瓷製品、玻璃器皿、紡織物、水果蔬菜等,這些物品均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科技結晶,有著悠久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寫生時不能把它們看作無生命的“死物”,而應充滿感情地對待它們。教師可以給學生簡要講解各類靜物的製作歷史,造型特點的發展創造,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書籍、網路查閱有關的資料,使學生深入地了解“靜物”。在寫生過程中,由於學生對所擺放靜物了解的側重點不同,對之産生不同的感情,或以崇敬的心情對待它們,或以感恩的心態對待它們,或以精確的方式對待它們,刺激學生的創造激情,産生各式各樣的“珍貴”作品。吳冠中曾在《吳帶當風》中記錄了他和學生的談話:“‘怎樣的畫法能感人呢?’學生惶惑了,問我。‘踏破鐵鞋無覓處——你的心!拿出你的血淋淋的心才能感人!心拿不出來,但心的忠誠的使者是情,情在呼喚知音。’……學生又問:‘作為繪畫,作者如何吐露真情呢?’‘首先是自己有感受,如能不擇手段地表達你的感受,哪怕你短于辭令,甚至有些口吃,留得真情在畫圖,代代知音不絕’……”確實,這樣的作品可能是不完整的、不成熟的,但教師這時必須因勢利導,幫助學生發揚自己的優點,更好地完成,增強學生的審美判斷力,使技巧、感情和美感能夠完美地結合起來。
二、石膏像寫生的情感化教育
石膏像寫生在大學美術專業基礎教學中,是人物畫教學的先導課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一般的教學過程,與靜物寫生的方式大同小異,也易産生技能技巧不錯,卻毫無生氣的作品。由於我國美術教學歷年來所使用的石膏像大多來自西方雕刻的翻製品,其造型特點對於搞美術專業的人來説,都非常熟悉,所以對畫出來的作品的“形”的準確性要求較高,造型準確與否,一望便知。如果將石膏像“冷冰冰”地擺放在畫室裏,讓學生在一無所知的狀態下進行寫生,只能産生“冰冷”作品。
在大學美術基礎教學中,應當重視技能技巧的基本功訓練,使學生在校四年的學習時間裏,能掌握基本的造型、色彩規律,從而得心應手地表現對象,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基本教學思路。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美術專業基礎課就是技能、技巧課,而忽視審美教育。對專業基礎課教育若不強調藝術的審美屬性,不誘導學生的審美感受,不要求學生有感而發,得心應手的技巧只能是工匠式的嫺熟而已,只是技術,而非藝術。只是畫匠,而非藝術家。
因此,在石膏像寫生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入情感化的教育,教師應當事先講解石膏像的來源、作者,以及與此關聯的歷史事件等。亦可以佈置學生通過書籍、網路查閱石膏像原作的材質、造型特徵、雕刻過程,以及雕像本人的性格特點、歷史環境等。石膏像大多源於西方藝術大師的傑作,都有著無可挑剔的藝術魅力,學生隨著對石膏像的深入了解,逐漸對之産生或崇拜、或欣賞、或激動、或憐憫、或惋惜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學生在表現中,或希望精雕細刻地“複製”、或突出其造型特色、或表達豐富的內心世界、或強化石膏像的質感……“情感活動繼續發展,到最後就進入到情操、激情和美感。”這樣産生的作品,造型必然是正確的,表現方法必然是獨特的。教師此時可以因材施教,指導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表現方法進行描繪,挖掘各自的潛力,創造出不同的藝術作品。
三、景物速寫的情感教育
景物速寫是大學美術專業學生下鄉寫生的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重要課程。此課程典型的
教學方法是,教師組織學生到風景優美的地方,固定幾個位置,教師給學生作一些范畫,帶領學生一起畫,邊畫邊輔導,或者回到住處利用晚上時間集中講評學生作業。學生如此完成的作業,要麼是教師作品的翻版,要麼是無可奈何的記錄,要麼是事無巨細的照片。
由此,在景物寫生教學中加入情感化的教育,充分運用“移情”這一教育手段,尤為重要。“移情即藝術家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對象之中,使情感與對象合二為一,並通過藝術表現手段和藝術媒介物把這種物我難捨,情感與對象融合的狀態展示在作品中。”
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欣賞大自然,不能只限于熱愛大自然這個概念,而應該充滿感情地看待大自然中的任何景物,只有真心熱愛它們,才能心甘情願地讚頌它們、表現它們。而不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大自然中的任何景物都有它的可愛之處,不僅僅是山峰、農舍、樹林、藍天白雲令人喜愛,還有不被人注意的小草、頑石、野花同樣使人留戀。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喜歡山峰的巍峨、農捨得古樸,喜歡野花的堅強、頑石的奇怪,就去關注他們,用心去體會他們,用愛的情感去欣賞他們,捨棄無用的東西,去突出地表現他們。這樣的作品才能重點突出,吸引人的目光,才能感人、感己。
總之,大學的美術專業基礎教育,不單是技能教育,更是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個性教育。如今,資訊社會已經對發展自我、超越自我、提高自我的美術教育供給了前所未有的新機會和新空間。只有清醒認識當前教育的新環境,以開放的心態作出合理的選擇。作為美術教師,要徹底地改變單一的教學觀念和方法,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去看待時代的變化,運用多層次的教學培養優秀的藝術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