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一名兒童在名為“坐下:孩子就座”的話劇演出現場。
國外的藝術教育理念強調的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而是培養他們對藝術的關注、認識和體驗,看重藝術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感悟和發展狀態。
英國 審美教育由來已久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莫裏斯就發起了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看重工藝品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使國民普遍擁有審美能力,成為一種國策。
如今,有關藝術領域的規劃上,美術與音樂為獨立學科;戲劇置於英語課程,並和其他課程結合。實施與推動方面,以國家課程,整體課程,校外之社會資源與支援來進行。例如,參觀藝術館和博物館就被列入英國學校課程。
德國 不唯培養“藝術家”是瞻
德國的藝術教育專家認為,一個民族需要培養自己的畫家、歌唱家,更需要培養大批有藝術修養的觀眾和聽眾。德國的學校藝術教育鼓勵由學生自己創造,很多學校的藝術教育課堂類似手工作坊的工場。
學生的藝術活動成果並不要求有多高的水準。學生都是十分愉快地參與活動,不需要擔心考試成績,而是當成體驗審美、宣泄情感、彰顯個性、發揮才華的平臺。
匈牙利 音樂教育的模範生
以該國著名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
從幼兒園到高中,音樂訓練就一直是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在常規學校裏,孩子們每週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裏,每天都有音樂課。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們堅信,音樂與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繫,學習音樂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
日本 音樂美術相互借力
日本藝術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樣。例如日本某中學的藝術欣賞課上,老師先讓學生畫一幅畫,描繪的是一條小溪,小溪對面是一座教堂,陽光透過霧靄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著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顫音來表現霧靄和波光,聖咏的合唱來表現教堂。學生根據這些感悟和提示隨機嘗試著進行演奏。教師在互動式的誘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