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過幾級了?”進入七八月份,這句話成了不少學生家長見面時的問候語,有人甚至將七八月份戲稱為“考級月”。考級,已經成為學校教育考試之外,又一道獨特的社會考試風景。
吳潔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她一週的作息時間是這樣安排的:週一至週五每天早晨6點起床,練1小時琴,7點吃早飯上學,下午5點半放學後又練琴,晚上7點回家,吃完晚飯後,做作業兩小時,然後還要再練1小時琴才睡覺。
像吳潔這樣為了藝考忙得沒有一點自由時間的孩子有很多。藝術考級起源於英國。20世紀80年代末,考級制度開始被我國藝術界所關注。考級制度的引入,對我國藝術人才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近年來,藝術考級熱一浪高過一浪,背後是一些家長急功近利,原本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已經逐漸變成了不少孩子的沉重負擔。
除了家長們的推動,考級高燒難退的背後是利益的驅動。首先,藝術考級機構想盡辦法讓考生報名考試,從中獲利。其次,藝術教師也能從中得到實惠。為了多招生源,各考級機構之間競爭激烈,一些規模不大的考級機構對介紹生源多的教師有獎勵措施,或者讓介紹來考生的教師從報名費中提成。此外,一些考級報名的商業代理機構也應運而生。同時,各種考前培訓班和考級輔導教材也越來越多。
考級的商業色彩越來越濃,正在背離它應有的權威性和嚴肅性,越來越多的考生變成了考級機構的“搖錢樹”。雖然,早在2002年6月,文化部和教育部就明確規定,藝術考級不再與升學掛鉤。但是考級至今仍然火爆,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藝術教育正慢慢走上應試不歸路,遠遠背離了其陶冶性情的初衷。
針對當前考級高燒不退的現象,筆者認為,有關部門應嚴查不正規的考級機構,改善考級市場的無序競爭。教育部門應該進一步規範藝術考級與升學的關係。家長也要認識到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得到一張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