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針對學院藝術的批評從未停止:學院藝術是否是象牙塔中的藝術,是否是“職稱的藝術”,是否是“過時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擁有某種“貴族身份”的學院藝術家們,能否創作出超越體制的作品,能否成為藝術大師?
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教育不能造就大師只能造就匠人和技師,造就大師的是大時代,是每次劇烈的科技、經濟、政治變革。教育是有規矩的,而藝術創作是沒有規矩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無法調和的矛盾。
一篇名為《藝術學院教不出大師》的文章甚至指出,中國目前的藝術教育問題主要表現為學院教育體制的“經驗化”,一批又一批的教師和學生信奉這種觀點,把大師經驗搗來搗去,在無意識中限制了藝術創作的邊界或框架,致使中國現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嚴重缺失。
但學院藝術家群體認可這種觀點嗎?
在2009年10月中國首個“學院明星”展覽亮相馬來西亞藝博會時,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説,“這個展覽的特色在於所有作品全部出自學院派藝術家之手,這些藝術傢具有超越型的特點,他們堅持藝術的精神性價值,在作品中表現出對於思想品質的追求。他們藝術的共同特徵是既努力超越已有的藝術史範式,又拒絕滑向淺薄與媚俗的流行趣味。”
既做過成功的職業藝術家,現在又回到學院擔任教職的徐冰特別指出:“回到精神家園並執守這個家園,是學院藝術家共同的藝術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