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激進之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2-03 21:02:2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文/宋生貴

動筆寫作之前,我特意打開桌子上的《現代漢語詞典》,查閱“激進”一詞的涵義,解釋甚簡,只是兩個字“急進”。繼而再追查“急進”,解釋為“急於改革和進取”。如果逆向代換,則可以説“急於改革和進取”是“激進”之要義。

“改革和進取”是人類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但健康而有益的實踐,應該是腳踏實地的,一旦“急於”開道,情況就不好説了。很少見到“急於”者的成功範例,失敗教訓卻比比皆是,如上世紀50年代末那場曾席捲中國大地的“大躍進”熱潮。

“大躍進”作為一個特殊的概念已成為歷史,但仍然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激進”的做派卻並未消沉。別的行業不説,就我本人所在的高等教育領域而言,即時不時會聽到激進之聲,看到激進之舉。照理説,教育尤為重理性、講規律,不該因“急於”而妄為。可是要知道,現實中常常有與“應然律”不對位的情形。回頭看高等教育幾十年的歷程,確實不乏波起浪涌。遠的不説,就看近20年來的表現。先是緊追“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潮,打出“教育産業化”的旗號,試圖以教育“拉動內需”,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於是,原本以“教書育人”為主旨的學校,開始在許多方面傚法企業。在“放于利而行”的運作中,大學校園裏鼓蕩起種種揮之不去的浮躁之氣,學院的斯文漸趨掃地。當然,也有某些弄潮兒應運而生,如賣餡餅的“教授”、辦公司的校長等等,他們一時間出盡了風頭。

“教授”煎烤餡餅的油煙氣味還在校園內外飄散著,又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開始回蕩耳廓:“爭創世界一流大學!”與此呼應相隨的是,風起雲湧的高校“合併”潮,當然包括一些迫於行政指令下的“拉郎配”;熱情高漲的圈地擴建,包括在城市週邊興建大學城,而且許多高校的建築在攀比中攀升,僅校門之壯觀即不乏超一流者(絕對勝過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的校門)。似乎“一流大學”會隨著大規模、大建築特別是大校門的出現一同到來。可實際情形如何呢?至少到目前為止,進入“世界一流”的跡象尚不明朗。

曾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20年之久的美國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説過:“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一代人的品質。”由此我很自然地想到我國教育家梅貽琦説過的那段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顯然,他們格外注重的是大學的內涵、實質,以及其應有的學術品格。而當下某些管大學的官員與大學掌門人似乎更看重表像和門面——這確實見效快,更容易與政績掛鉤。對於官場運作而言,無疑是“明智的選擇”。不過,這些人很喜歡以“教育家”自居,站在高高的權力平臺上,以為言之所及必為高論,手之所指必為正途。這到底是高等教育的幸事還是不幸,只有交給規律和時間去檢驗了。

與擴建互為因果的,是起始於20世紀末的“擴招”——即擴大招生計劃之謂。此潮起勢不凡,來勢猛烈。陡然間大江南北的各類大學幾乎都在成倍數地擴大招生,表現尤其出色的當數“三本”院校,以及形形色色的由中專“升格”的職業學院。大學門檻一降再降,圓了更多人的大學夢,甚至以往連做夢也不敢想上大學的人,如今都以200分左右的總分成績(滿分750分)坐進了高等教育的殿堂。據説僅以此一舉,使我國的大學“毛入學率”便一躍超過了不少發達國家。此一“躍進”不可謂不大啊!

當然,這同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僅大學自身而言,因教育資源特別是合格師資的嚴重短缺,教學管理的捉襟見肘,教學運作環節的“偷工減料”等等,必然導致表面繁盛而內涵稀鬆的狀況。再加上生源入門時的起點偏低,教育教學品質的下滑勢在必然——其實已有事實為證了。隨著這副多米諾骨牌的繼續推進,那些在“擴招”潮涌入大學的青年人,滿懷期望捧上畢業證書尋求職業時,猛然發現所到之處原來並不缺少大學生,而是缺少安置大學生的位置。胡適早在1934年批評當時的教育積弊時就指出:“粗製濫造的畢業生驟然增多了”,導致許多人“拿著文憑尋不到飯碗”。

當代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推進,離不開高等教育的發展。但真正的發展一定是合規律的、循序漸進的。當然,若在教育之外別有所圖,那就不是我輩能夠看懂的了。有不少手中掌握權力的人,很愛所謂“超常規、跳躍式”之類的舉措,而偏偏不看好“循序漸進”,也沒有等待“水到渠成”的耐心。所以,“急進”“激進”時不時會大行其道。至於這後面的背景與推力,實在是太複雜、大微妙了,筆者無能細研。但有一點是可以斷言的:凡不遵循規律者,必受規律所懲罰。其實這已是老話了。魯迅説過:“虛懸了一個‘極境’,是要陷入‘絕境’的。”這樣的境遇,如果僅涉及個人,那也問題不大,即便栽了跟頭,碰得頭破血流,那是自作自受;而如果牽涉一個地區、領域甚至與更多人命運相係的大事業,損失無法估量。正因如此,我常對那不乏慣性的激進思維與激進舉措,有著深深的憂慮,尤其不願在自己所供職的教育領域遭遇“激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