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昨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根據新方案,2010年北京市高考新方案,高中會考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將分別以等級和統一格式計入考生電子檔案,在統招錄取、自主招生中作為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高職招生變化較大,將採用“高考成績加會考成績”為主要的招生方式。
高職招生採取“高考統考科目成績加會考成績”為錄取依據,以及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統招錄取、自主招生,作為高校的錄取依據,被普遍認為是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的兩大“亮點”。但客觀上説,在當前的錄取制度安排下,上述“亮點”極有可能只是泡沫。
拿高職“高考統考科目成績加會考成績”的模式來説,雖然高職院校可從會考的8門備選科目中選定2或3門,並提出成績等級要求,提前向考生公佈,但從操作層面看,高職院校能提出的會考等級要求,大多為合格(對應合格的等級可能為C)而已,因為如果高職院校提出的會考等級過高,將直接影響其生源。而只要會考成績達到合格的要求,在錄取階段,會考成績將不參與錄取分數排序,也就不會影響錄取結果,換言之,會考成績基本上在高職錄取中不發揮任何作用。
同樣難以發揮作用的是綜合素質評價。一方面,中學為不影響自己學生的前途,不可能給成績優秀的同學綜合素質低的評價,另一方面,按照高考錄取規則,學生的檔案是要按照分數高低依次投檔的,綜合素質如果不折合為具體的分數與高考分數相加,根本就不可能被高校考慮,而如果綜合素質評價要折合為具體分數與高考分數相加,那必然演繹為新一輪的高考公平爭議問題。前不久山東兩所學校僅在120%投檔權之內,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飽受質疑,擔心綜合素質評價成為權勢與人情交易,輿論紛紛要求高校按照高考原始分錄取學生。
從已經實行新課改高考方案的地區的高考實踐看,這些地區無不號稱實行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新高考”,“高考成績、學業水準測試(會考)、綜合素質評價”三位一體錄取學生,但實際上,高考還是一考定終身,綜合素質評價完全成為擺設。
真要讓會考成績(或學業水準測試成績)納入高考成為亮點,根本在於加大自主招生改革力度。以筆者之見,北京完全有條件放開高職自主招生,中學會考成績則可作為自主招生高校的錄取依據,自主招生高校可提出申請者的會考成績要求,被高校自主錄取的學生,不再參加統一高考。事實上,教育部門還可對目前的會考加以完善,在此基礎上,推出真正意義的學業水準測試,把學業水準測試成績作為考生申請自主招生的筆試成績,替代每所自主招生學校各自為陣舉行的筆試考察,由此提高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以及覆蓋面。
在“統一高考、集中錄取”的制度框架下實行的所有高考“改革”,其實都難逃換湯不換藥,無疾而終的結局。這樣的改革,難以對基礎教育産生有益的影響,“新課改”的成效也由此十分有限。對於我國教育部門來説,要拓寬改革思路,探索真正可以增加學生考試選擇權、教育選擇權,促使多次考試、多次錄取招生考試錄取格局最終形成的改革路徑。(熊丙奇)
(責任編輯:互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