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演出

中文版《戰馬》將亮相上海 逼真喬伊牽動人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07 09:53:05 | 文章來源: 解放網-新聞晨報

三位演員操縱,“喬伊”活靈活現地奔跑于舞臺

三位演員操縱,“喬伊”活靈活現地奔跑于舞臺

“那匹馬太逼真了!”在看完英國舞臺劇《戰馬》原版高清電影之後,不少觀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8月5日,第16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在香港舉行推介活動,香港各界人士受邀觀看了《戰馬》;明年11月,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和英國國家劇院共同製作、出品的中文版《戰馬》將作為重頭戲參演上海國際藝術節,並在文化廣場連演60場。

逼真“喬伊”牽動觀眾心

雖然看的是電影版,但香港觀眾對幾可亂真的木偶馬“喬伊”由衷讚嘆,隨著劇情不時歡笑或嘆息,放映結束,劇場裏響起了熱烈掌聲。

作為香港青年藝術家代表趕來現場的山頂劇團製作人趙利鵬,將來滬參加本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扶青計劃”,他表示,這次通過高清電影看了《戰馬》,勾起了對舞臺版的嚮往,“本來打算去倫敦看,明年上海有中文版就更好了”。而在香港演藝學院就讀藝術碩士的方鳳芳也對中文版特別期待,“想看看我們中國的演員是怎麼在舞臺上表現這個作品的”。

一位年長觀眾告訴記者,一開始看到“小喬伊”的時候,自己的注意力還集中在操縱木偶馬的演員身上,但隨著劇情的發展,自己完全“跟著馬走了”。他認為,劇中演員和馬之間的和諧以及操縱一匹馬的3個演員之間的默契,令他印象深刻,他還對該劇的道具、舞美及幕間轉場的自然尤為推崇。被問及是否願意明年藝術節期間來滬觀看中文版《戰馬》時,這位操著一口老派上海話的觀眾乾脆地説:“當然,一定去!我才從上海回來呢。”

跟這位觀眾有著同樣感受的一對情侶感嘆,“沒想到木偶馬能演到這樣真實的境界”;還有一位年輕的女觀眾表示,對於明年的中文版,自己非常樂意來到上海的劇院,“聽聽‘喬伊’的呼吸”。

由英國國家劇院創作的舞臺劇《戰馬》是國際上炙手可熱的戲劇作品,迄今已在全世界演出超過3000場,觀眾總數超過500萬人次。《戰馬》根據英國作家邁克爾·莫伯格同名小説改編而成,講述勇氣、忠誠和友情,故事圍繞16歲的英國男孩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喬伊”展開。一戰爆發,“喬伊”被作為戰馬送往法國前線,為了找到它,艾伯特謊報年齡,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喬伊”在炮火中不幸落入敵軍之手,一個偶然的機會,它得以逃脫,來到了無人區——兩軍勢力的分界區,在艾伯特的努力營救下,“喬伊”和艾伯特團聚,並安全返回英國。

15人演員組正集中訓練

舞臺劇《戰馬》中文版目前進展如何?執行導演焦剛日前接受晨報記者專訪,介紹了一些情況。

這部舞臺劇給焦剛最大的震撼是“動人的情感”。他説,今年1月在倫敦觀看駐場版和巡演版時曾多次流淚,這匹貫穿全劇的木偶馬“喬伊”,讓人真切感受到了它的靈魂。

那麼,如何讓一頭木偶馬“活起來”?關鍵在於操縱馬的演員。焦剛介紹,今年3月18日啟動選拔,有近1000人報名,其中不乏大明星,共150人參加了面試,在中方和英方導演的共同考核下,幾輪下來,目前留下15人。他透露,最近兩周以來,演員們被“扔在”北京一個馬場,天天起早貪黑,跟馬過日子——給馬喂食,替馬洗澡,清掃馬廄,還要帶著馬兒去散步。同時,這支平均年齡24.5歲的隊伍,每天接受高強度的訓練,包括體能、力量、肌肉、線條等方面,輔之以瑜珈、馬術,為的是屆時能夠hold住舞臺上那匹跟真馬一樣大小的木偶馬。

不同於一般的話劇表演,在這個舞臺劇中,演員要甘於為馬服務。一頭馬由3名演員操縱,馬頭需要細膩,心臟要表現出呼吸,腿是動力。

焦剛告訴記者,對演員的要求可謂嚴苛,這個15人小組的成員也是流動的,會有新鮮血液不斷補充。4月26日至5月2日,來自英國國家劇院《戰馬》劇組的老師,包括一名領隊、一名導演、兩名演員、一名維修師,對演員們進行了指導和甄選。品質是他們的唯一訴求,有一名演員,就因分組訓練時,在老師指導完畢要求其自己繼續訓練後“偷懶”,而最終被請齣劇組。

記者了解到,接下去,英方新的團隊即將到來,他們會進行聲音訓練,教演員們模擬馬的嘶叫、哀嚎甚至馬的噴嚏和奮蹄。

中文版舞臺劇《戰馬》將於明年首演,提早一年多準備不可謂不早,焦剛説,這麼做,是希望屆時呈現真實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術。他透露,自己今年1月在倫敦觀劇,大幕拉開,心裏説,“真可笑,木頭的”,但幾分鐘後就被吸引住了,並和這匹木偶馬“同呼吸、共命運”。

一年之後,觀眾們會有怎樣的感受?焦剛説,只需把自己放進劇場,劇組的付出,觀眾的淚點或笑點,戰馬“喬伊”,它會“和盤托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