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劇院《良宵》劇照 (資料圖)
北京曲劇《駱駝祥子》劇照(資料圖)
河南省豫劇院一團的新編歷史劇《魏敬夫人》5月5日晚在中國評劇大劇院激情上演,由此拉開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藝術司和北京市文化局共同承辦的“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北片)優秀劇目展演”的帷幕。到6月18日止,將有17個劇種的25台優秀地方戲輪番登場,扮靚首都舞臺。本次展演最優惠的票價僅40元,每場演出還將預留一定數量的公益觀摩票,首都戲迷們可大飽眼福。
古老劇種演繹新戲
地方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麗寶藏。由於我國幅員遼闊,語音多樣,風尚各異,以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豐富多彩藝術風格的地方戲曲劇種。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自清末“花雅”之爭以後,代表花部的各地方戲曲劇種如雨後春筍般興盛。雖然它們生長在各地,歷史有長有短,發展道路不盡相同,但是,地方戲曲始終沒有離開民間,沒有離開孕育它成長的民眾,並且創作演出了數以千計的優秀劇目,許多劇目至今盛演不衰,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近些年來,各地方戲曲劇种先後創作了一批優秀劇目。本次北方片展演的17個劇種特別是一些古老劇種均推出了新戲,有將厚重的歷史內容與精湛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的歷史劇,如豫劇《魏敬夫人》、晉劇《巴爾思御史》、河北梆子《六世班禪》等;有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反映時代精神的現代戲,如秦腔《西京故事》和《花兒聲聲》、二人臺《花落花開》等;也有對經典傳統劇目作新的闡釋的改編傳統戲,如評劇《趙錦棠》等。
新興劇種華麗亮相
新興劇種是指新中國成立以後産生的劇種。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新興劇種達64個。至90年代,新興劇種尚有47個。而今,新興劇種僅存15個。本次北方片展演,共有5個新興劇種參演,京城戲迷們可大開眼界。
北京曲劇以北京流行的曲藝單弦牌子曲為主發展而成,初名“曲藝劇”,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為曲劇,是北京唯一的地方劇種。60多年來,北京曲劇創作改編了《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方珍珠》《珍妃淚》《少年天子》《煙壺》《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近兩百個劇目,以京腔京味引人注目。本次展演的《駱駝祥子》在過去老版的基礎上重新加工修改,努力反映小説原貌,較之老版更為深刻好看。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起源於流傳在甘肅東部地區的一種皮影戲,1959年定名為隴劇,先後創作了《楓洛池》《旌表記》等優秀之作。近年來以當地歷史故事及民間傳説創作了《官鵝情歌》《麥積聖歌》《西狹長歌》等劇目,本次的《西狹長歌》即講述了武都郡太守李翕為使險隘變通道,便利民眾,促進商旅,一上任便主持修治西狹中道的故事。
吉林的吉劇與黑龍江的龍江劇,均脫胎于東北二人轉,只是風格和流派不同而已。本次吉劇《站醒臺》講述當地農民養鹿致富的故事,龍江劇《鮮兒》則改編自電視劇《闖關東》。兩劇均有濃厚的東北風情和生活氣息,引人入勝。
滿族新城戲是20世紀60年代初,以流傳于吉林省扶余一帶的滿族曲藝八角鼓為基礎發展而成。因扶余在清代曾設新城府治,故定名為新城戲。本次展演的《洪皓》講述了宋朝使臣洪皓出使金國的曲折故事,曾先後獲得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學會頒發的“金孔雀”和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該劇立足展示滿蒙特色文化,以民族融合為主題,演繹了松原地區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和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惠民票價開拓市場
本次展演不設獎項,組織專家分期分批對參加展演的劇目進行點評。目的是通過二維的藝術評論,既對藝術作品的歷史地位、經典化的一面給予肯定,也對藝術作品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加工的建設性意見。通過好的藝術評論引導創作,産生影響力,引領風氣,讓更多的人關心什麼是好的作品,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作品。
展演堅持“文化惠民”理念,積極營造良好條件,吸引、便利更多群眾走近地方戲。堅持藝術水準高、演出票價低,最優惠的票價僅40元,每場演出還將預留一定數量的公益觀摩票,讓人民群眾共用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優秀成果。
展演還採取多種行銷手段。如主辦方專門引入專業票務行銷公司,利用微網志、微信等多媒體手段廣泛宣傳、推銷演出票務,以期在達到良好宣傳效果的同時,在習慣網際網路的年輕人中打開市場。並在票務銷售方面別出心裁,對院團和劇場設置了票務銷售獎勵措施:例如,劇場通過自有渠道成功銷售票務,可以獲得所銷售票務收入的10%作為提成獎勵;劇團通過自有渠道成功銷售票務,可以獲得所銷售票務收入的30%作為提成獎勵。“希望通過這樣的獎勵措施,激發劇場、劇團走市場的熱情,推動票務整體銷售的提升。”中國評劇大劇院經理李明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