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演出

薩拉斯特:三十年來中國樂團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20 11:19:2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朱卡-佩卡·薩拉斯特(資料圖)

朱卡-佩卡·薩拉斯特(資料圖)

北京交響樂團迎來2014樂季首位國際大腕兒——芬蘭指揮家朱卡-佩卡·薩拉斯特。3月15日,他指揮北京交響樂團演繹了貝多芬《克裏奧蘭》序曲、布魯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及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一代領軍人物

朱卡-佩卡·薩拉斯特以展現深層次的音樂內涵及對作品宏觀掌控的能力,成為當代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四五歲時,薩拉斯特受媽媽和祖父的影響開始學習鋼琴。“小時候,鋼琴是我最喜歡的玩具和最親密的夥伴,我從來沒有把學習音樂當作負擔,我享受其中。”1976年,薩拉斯特從拉赫蒂音樂學校畢業後,進入西貝柳斯音樂學院深造指揮課程。23歲時,薩拉斯特首次登臺指揮。1981年,他獲得人生第一個指揮大獎。

1987年是薩拉斯特人生最輝煌的一年。這一年,他被指定為芬蘭廣播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和蘇格蘭室內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在擔任芬蘭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14年中,薩拉斯特把樂團改造成受到芬蘭及全世界樂迷和評論家欽佩的交響樂團,並兩次指揮樂團完整演繹了西貝柳斯全部交響樂作品。卸任之後,他仍然享有芬蘭廣播交響樂團榮譽指揮的桂冠。

“薩拉斯特無疑是他這一代指揮界的領軍人物。北京交響樂團秉承做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職業化交響樂團的理念,每年都會邀請不同國家、不同指揮風格的大師,把他們各自藝術風格的精髓留給北京交響樂團。我相信,薩拉斯特會給北京交響樂團帶來全新的經驗。” 北京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首席指揮譚利華在演出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演出觀眾熟知的曲目才更見功底”

此次與北京交響樂團的合作,薩拉斯特並沒有選擇西貝柳斯,而是精心安排了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的經典。“因為從來沒有與北京交響樂團合作過,並不知道樂團的風格和實力,排練的時間又非常有限。而演出觀眾熟知的曲目才更見功底。”薩拉斯特説。譚利華對於這樣的選擇非常支援,“我們充分尊重客座指揮家的想法。他們選擇演出的曲目必定是他們的拿手曲目。”

3月12日,僅僅經過一天的排練,薩拉斯特對北京交響樂團就已刮目相看。“北京交響樂團有很多優秀的樂手,合作非常默契。《克裏奧蘭》序曲排練非常順利。我有充分的信心認為,和北京交響樂團的合作會愉快而默契。”

果然,3月15日的演出可圈可點。上半場,貝多芬《克裏奧蘭》序曲深厚的底蘊從薩拉斯特嫺熟的手勢間緩緩流出,充分展現出他對樂團各聲部整體掌控的功力。之後,布魯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由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謝昊明帶領樂團完美演繹,樂隊與獨奏相得益彰。

下半場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一氣呵成,成為全場亮點。從陰鬱的開篇到第二樂章圓號完美的旋律演繹,再到第三、四樂章不斷掙扎抗爭後的絕地反擊,彰顯出這位北歐指揮大師的風範。曲中時而壓抑時而激蕩的情緒轉換,在薩拉斯特手中化作對各聲部的平衡控制,清晰的手勢、準確的動作,無一不讓人回味。北京交響樂團當晚的管樂實力亦見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處理柴可夫斯基柔弱的帶有喘息韻味的旋律上,無論是銅管還是木管均有絕佳表現。

對中國樂團有了全新的認識

1985年,為紀念作曲家西貝柳斯誕辰120週年,薩拉斯特首次來到中國,指揮當時的中央歌劇院交響樂隊演出了西貝柳斯和勃拉姆斯的作品。之後,他帶領樂團幾次訪華,卻鮮有與中國樂團再次合作的機會。

再次來到北京與北京交響樂團合作,讓他對中國樂團有了全新的認識。“如今,中國的樂手都非常優秀。他們大多數都有在國外學習的經歷,這讓他們在演奏國外作品時顯得得心應手。同時,北京交響樂團具有常年進行國際巡演的經歷,這無疑也為他們在詮釋歐洲作品時具有與眾不同的優勢。此外,東西方樂團的交流越發頻繁,這樣的交流讓大家都有所提高、有所收穫。不得不説,如今的中國樂團比1985年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