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演出

金色大廳中國演出成“災” “鍍金之旅”亂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12 10:04:36 | 文章來源: 解放網-新聞晨報

金色大廳甚至被稱為 “金錢大廳”

金色大廳甚至被稱為 “金錢大廳”

去金色大廳演出的中國團隊不少

去金色大廳演出的中國團隊不少

“金色大廳的演出,中國的演出團隊去,已經成為一種災難。確實我們好多年前就已經聽到這樣的説法……有人對我説,現在有報紙批評你了,説就是你開了一個壞頭,到金色大廳做演唱會。我想,我是開了個‘壞頭’,但後來者應該有一個審核審批的過程,我們藝術走出去,應該代表國家水準,國家應該有一個規範,是不是國家能控制?用一個標準審批? ”

前日上午,全國兩會文藝界別分組討論時,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宋祖英的一席話,再度將過去十多年裏奔赴金色大廳自費“鍍金”的中國藝術界風潮,帶到了大家面前。

譚利華感慨:“鍍金之旅”亂象,是自欺欺人

全國兩會上,宋祖英的這番發言,由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譚利華的感慨引發。去年9月,他帶團前往維也納音樂廳(非金色大廳)演出,結束後,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的文化參贊對譚利華説:“今晚我挺直腰板了。”原來,此前的8個月,這位文化參贊已經接待了到訪的133個中國音樂團體,大部分都是來金色大廳“鍍金”的。他們並不在乎有沒有人買票,有的團體直接“把一摞票往門房一放就走了”,演出當天一半座位是空的。

“我們現在很多‘走出去’的演出就是自娛自樂,被人家當笑話看。”譚利華毫不留情地稱,“這133個團怎麼消化?”沒人看怎麼辦?“你看底下坐得滿滿噹噹的,一個團演出,其他四個團在底下鼓掌,這個團演完了,那個團上去,還錄影,很成功!很熱烈!最後還給演出的人發一個市長簽名的紀念證書。真有市長簽名發證書?沒有,網上下載的。”

針對種種亂象,譚利華一針見血地表示,這就是自欺欺人,“文化走出去是為了贏得尊重。像這樣的話,久而久之,‘走出去’走的就是一條死路”。事實上,“給錢就能演”,近年來關於金色大廳的批評聲不斷,有人甚至説,金色大廳已經被中國人改造成了“金錢大廳”。

留學生回憶:票子送不出去,中國餐館隨便拿

“金色大廳”的全稱,是維也納音樂協會音樂廳(Wiener Musikverein),它並非一座獨立的建築,而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的一部分,該建築物中有多個音樂廳,還有勃拉姆斯廳和莫扎特廳等演出大廳。事實上,在音樂之都維也納,金色大廳並非唯一的著名劇院,也稱不上“音樂最高殿堂”。

昨日,曾在維也納留過學、如今回國發展的別先生告訴記者,在當地學習音樂的人都知道,與金色大廳相隔不遠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節目品質和水準都毫不遜色,甚至一定程度上還強過金色大廳,卻很少有中國演出團體光臨,因為歌劇院不提供租場,基本都是自主節目。而與之相比,金色大廳的門檻顯然低了不少,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就曾直截了當地説:“金色大廳只不過是個普通的劇場,出了錢就能租用。”據了解,在金色大廳,一般一台音樂會需要付1.8萬歐元(約合15萬元人民幣)場租,還有使用劇院設備等其他零星費用。

別先生告訴記者,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行新春音樂會,以二胡、笛子演奏了民樂版的《拉德斯基進行曲》。2003年,宋祖英赴金色大廳舉行個人演出,拉開了中國樂團和音樂家登陸金色大廳的序幕。之後,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金色大廳,緊隨樂團和歌手等專業音樂演出之後的,是由學生、老年人等組成的業餘合唱團。

“2005年前,我在維也納讀書時,就有很多業餘演出團體在金色大廳演出,票子基本上都是送的。”他介紹説,親眼見過國內某省一個藝術學院的學生民樂團,因為認識一個正在維也納交流的學者,通過後者,交了租金,順理成章去了金色大廳演出,“學生團手續很方便,問家長收錢,然後孩子們拿著旅遊簽證玩一圈,演一場,就算登臺‘音樂殿堂’了”。別先生説,一度,在維也納留學的學生都知道,去一家中國的火鍋餐廳,就能拿到免費票,“基本都是去金色大廳演出的”。有消息稱,後來因為這種“文化活動”實在太頻繁,連中餐館廚師都“怕了”,不願去捧場。

余隆強調:“文化走出去”重要的是職業化

記者了解到,隨著越來越多的演出團體去維也納,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2010年,文化部下發《制止國內演出團體赴維也納金色大廳等國外著名演出場所“鍍金”風的緊急通知》,不贊成各省市用政府資金支援團體進入金色大廳演出。但效力有限:不用政府資金,有企業贊助包場、民間團體自掏腰包……對有了錢的中國人來説,十幾二十萬元的金色大廳場租費,都是小錢。

“去金色大廳演出,未嘗不是件好事,但説實話,這些年,大家對它的渴望度已經大不如從前了,也沒什麼特別嚮往。”昨日,上海民族樂團二胡青年演奏家趙磊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一線的專業樂團、優秀的獨奏家,去金色大廳的演出頻率,早不像四五年前那麼密集了,倒是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業餘樂團、民間團體比較活躍。

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余隆看來,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專業化和職業化。今年1月,上交92人的樂隊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12天內走了7座城市,分別在慕尼黑海格力斯大廳、紐倫堡名歌手音樂大廳、埃因霍溫音樂廳、杜塞爾多夫市政大廳、漢堡萊斯音樂廳、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科隆愛樂大廳演出7場音樂會,以實打實賣票的形式,收穫了9成以上的平均上座率,“上交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不像國內一些團,以去那些著名的城市和劇院演出為榮,回來宣傳在巴黎、柏林、倫敦演出過;我們希望去巡演的是音樂的重要城市。職業做巡演和非職業做巡演在這上面就體現出來了。”

正如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所説:“進金色大廳演出很容易,關鍵是誰來聽?誰來評價?而你的表現,決定了一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