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大劇院主辦的第二期“青年作曲家計劃”已經來到尾聲,12月16日,入圍終評的6部作品進行展演,並最終選出獲獎的3部作品。
此次入圍的6部作品分別是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肖瀛的《天邊一朵雲》、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國立音樂學院葉彥辰的《碧塔海之晨》、中央音樂學院李博的《十面》、上海音樂學院劉健的《澧水之際》、中央音樂學院周娟的《中國製造》,以及中央音樂學院蔡東真的《驚蟄》。
第一期“計劃”的大獎得主杜薇如今談起當時的終評音樂會還是歷歷在目,而得獎讓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以前上學的時候,杜薇看過《她比煙花寂寞》那部講述大提琴家杜普雷故事的電影。電影裏,杜普雷帶著大提琴滿世界跑,當時杜薇想,要是有一天自己可以帶著作品滿世界飛該多好,如今她夢想成真。
在終評展演的發佈會上,來了不少作曲係的學生,從他們的提問裏可以看出很多學習作曲的學生都有一些共同的困惑,比如是不是應該在嚴肅音樂的創作上走下去?這條路如此艱難,如果最終也一無所獲要怎麼辦?而這些提問都拋向了一直努力推動這項計劃的作曲家陳其鋼。
陳其鋼説,這些問題是每個作曲家都曾經問過自己的問題。“法國6000萬人口,他們文化部每年要委約創作160部嚴肅音樂作品,廣播電臺要委約80部,讓這些年輕人可以沒事在家裏呆著創作。其實沒有那麼多老百姓要去聽這個東西,但是如果社會沒有高端的東西,這個社會就垮了,社會存在的價值就沒有了,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應該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而不是別人需要你做什麼。”而對於創作上的失敗,陳其鋼舉了譚盾的例子。“譚盾是個特別好的例子,他就是不怕摔,摔了就爬起來再走,最後走出一條路。不要左看右看,就按照自己的性格和習慣往前走就可以。對愛音樂的人來説,執著是基本條件,沒有執著什麼也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