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木偶皮影戲優秀劇目展演開幕 小木偶有大文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26 10:46:1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人狼共舞》劇照

《人狼共舞》劇照

 《趙氏孤兒》劇照

《趙氏孤兒》劇照

7月22日,全國木偶戲、皮影戲優秀劇(節)目展演在黃河入海口—山東東營舉辦。今後10天裏,全國15個省市的26家木偶皮影劇團將攜18部木偶戲、10部皮影戲優秀劇(節)目集中演出15場。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十藝節”山東省籌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徐向紅説,小木偶折射大文化,展演對木偶戲、皮影戲的傳承意義重大。

“十藝節”平臺展魅力

作為“百戲之祖”的木偶戲和皮影戲歷史悠久,已有2000餘年歷史,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當前,木偶戲和皮影戲在傳承和發展方面面臨一些困難。扶持、發展並推動其走出困境,是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文化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化部正制定一系列扶持木偶戲、皮影戲的政策措施,在劇(節)目創作、人才培養、拓展演出市場等方面給予資助,以更好地引導全國木偶戲、皮影戲藝術全面健康發展。

為調動表演藝術團體積極性,兩項展演被納入“十藝節”框架,作為“十藝節”專業藝術單項評比展演系列活動在山東舉辦。徐向紅表示,此舉是對中國藝術節現有模式的探索和創新,有利於依託“十藝節”品牌影響和宣傳優勢,提升木偶戲、皮影戲的影響力。

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十藝節”山東省籌委會藝術創作演出部長陳鵬説,借“十藝節”舉辦此項展演,在激發藝術工作者創作活力的同時,還可推出一批承載木偶戲、皮影戲精粹的優秀劇(節)目。

老劇目弘揚傳統文化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皮影戲又名“影子戲”或“燈影戲”,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不僅歷史悠久,這兩種藝術品種表現的故事也堪稱經典。此次展演中,既有取材自元雜劇《趙氏孤兒》的同名木偶戲,也有講述古老傳説的《八仙過海》,還有源於《西遊記》經典片段的《三打白骨精》。除上述劇目,參演節目還包括揭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狼共舞》等。

本次展演山東省有2台節目入選,分別是濟南兒童藝術劇院的木偶戲《農夫與仙鶴》和泰安市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的皮影戲《泰山石敢當-降妖》。

期待古老藝術走向“良性迴圈”

《趙氏孤兒》演出現場,由家長陪伴的兒童佔了很大比例。東營市民成益玲演出開始前早早帶著6歲女兒來到現場,她告訴記者:“我們小時候常能看到木偶戲、皮影戲,現在越來越少了。借著展演契機,讓孩子接觸下傳統文化。”

“木偶皮影戲如今已駛入艱難淺灘。”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會長李延年介紹,目前全國行當齊全,能正常演出,具備傳承能力的木偶皮影藝術團體有十余個。這些團體也大部分面臨生存問題,不能全心全意投入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經營演出的正常軌道。

怎樣扭轉木偶皮影藝術的命運,使其走上良性迴圈道路?李延年認為,開拓國外演出市場,不失為一劑良方。“中國木偶皮影戲在國外有廣闊市場,只是沒有宣傳開,缺少對外行銷仲介機構,僅靠目前的文化交流項目遠遠不夠,需要開闢商演途徑。該項工作木偶皮影團體勢單力薄,要靠政府機構來做,這些部門首先要對木偶皮影戲予以重視。”李延年説,打通國外市場,是中國木偶皮影走上良性迴圈的一大途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