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英國多個頂尖現代舞團來華 上海展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1 14:20:42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牧神午後

牧神午後

9月至12月,來自中英兩國的6支頂尖現代舞團——英國蘭伯特舞蹈團、英國威爾士國家舞蹈團、英國動感多媒體舞蹈團、英國蘭登舞蹈團、北京當代芭蕾舞蹈團、上海金星舞蹈團將齊聚東方藝術中心,就現代舞展開“舞·當代”的中英對話。

頂尖英國舞團來滬

早在今年5月,英國阿庫·漢姆舞蹈團以及葡萄牙Quorum舞蹈團就曾分別攜《上升之路》與《命運之舞》于東藝上演,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而在近期東藝公佈的新演出季節目單中現代舞幾乎搶佔了舞蹈板塊的半壁江山,如此高水準的現代舞批量上演,在東藝也尚屬首次。此次,匯集中英6支頂尖現代舞團的“舞·當代”中英對話即將於9月開幕,共8台現代舞演出。

9月9日,英國蘭伯特舞蹈團將攜鎮團之舞《牧神午後》亮相東藝。作為英國歷史最悠久的舞蹈團,成立於1926年的蘭伯特舞蹈團最初以芭蕾舞演繹見長,1966年,隨著瑪莎·格雷厄姆的加入,舞團開始改變風格,逐漸從芭蕾舞團轉變為現代舞團,並憑藉新派編舞技巧聞名。

《牧神午後》由編舞大師尼金斯基於1912年改編自德彪西的同名管弦樂曲,整個創作歷時3個月,排練120次,全篇瀰漫著希臘風格。尼金斯基扮演男主角——一個昏昏欲睡的精靈“牧神”,與一群身穿希臘式寬鬆束腰薄紗衣的仙女們玩鬧戲耍。在臺上,尼金斯基的舞蹈去除了旋轉、彈跳,以單純的跨步扭側面的方式面向觀眾平行移動,好似古埃及壁畫和古希臘浮雕的感覺。尼金斯基的表演時而緊張、時而舒緩,眼的睥睨、臂的伸展、手的開闔、頭的扭轉,盡顯半睡半醒間的精靈閒散的情緒和慵懶的姿態。《牧神午後》在形式上對古典芭蕾進行了革新,自首演以來,世界各大舞團爭相排演這部作品,而英國蘭伯特舞蹈團的詮釋則被公認為最能重現原作的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舞蹈界新生代代表的威爾士國家舞蹈團編導克裏斯托弗·布魯斯,將於9月21日攜倫敦奧運獻禮之作《大不列顛之夢》亮相東藝,他將奧林匹克精神注入傳統英倫情調,用肢體語匯訴説著激情的光榮與夢想。

10月,英國動感多媒體舞蹈團將帶來創意獨特的《水形百態》,該舞蹈旨在通過對“水”這一日常生活的基本原色進行挖掘,並釋放出宏偉與狂野的多媒體舞劇。

11月9日,屹立於世界當代藝術前沿的英國蘭登舞蹈團,將攜現代舞《本質》來滬。該舞蹈曾獲英國南岸最佳藝術獎、國際戲劇協會獎殊榮,曾一度橫掃義大利威尼斯、法國里昂兩大舞蹈節票房紀錄。《本質》被譽為舞團創始人韋恩·麥克格雷戈爾的又一部跨界力作。在作品中,韋恩完全打破古典芭蕾與現代舞的界限,將現代舞語匯融入古典芭蕾技巧中,並融合數字燈光、三維影像等多媒體技術,對舞者的身體能力進行了極限探索。

南北領軍人物齊上陣

作為一北一南兩位中國現代舞人物的王媛媛和金星,將分別攜自己的得意之作加入“中英對話”。

由王媛媛于2008年創立的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將於9月5日、6日攜《野草》和《棱鏡》登台東藝。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常年受邀於世界各地巡演,具有豐富國際演出經驗的年輕舞團。《野草》由三部短篇“死火”、“影的告別”、“極地之舞”構成,創作靈感皆來自魯迅《野草》中的同名短篇散文。《棱鏡》首演于2009年,同樣融合了“爍”、“地圖”、“跨界”三個風格迥異的段落,表現了棱鏡的多個側面,面面不同,卻色色相映。

而金星將攜原創舞劇《不同的孤獨》及《中國式交流》亮相。完全顛覆人們傳統觀演感受的《中國式交流》將於9月26日上演,是金星與奧地利液體空間聯合推出的作品。該劇每場只設250個“席位”,類似于小型藝術沙龍。在舞臺上圍坐成一圈的觀眾,將脫離原本在舞台下正襟危坐的傳統觀看姿態,成為舞劇參演的一部分。既是舞者又是主持的金星,也將不停地在觀眾之間穿梭互動,而原本偌大的觀眾席將調轉過來,成為空蕩蕩的舞臺背景。該劇舞者通過詮釋各類社會角色,探討了物質豐腴之後國人的精神困惑,是一部對國人精神現狀的無聲探討。

將於11月末上演的《不同的孤獨》,是此部作品的全球首演,金星也借該劇對人的本質進行了深入探討。有人害怕孤獨,有人卻在尋找孤獨,《不同的孤獨》對都市人和遊牧人的孤獨與逃避,進行了對比呈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