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戀愛的犀牛》即將演滿1000場 創話劇市場奇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13 14:53:32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戀愛的犀牛》即將演滿1000場 創話劇市場奇跡

2004年,第二版“犀牛”上演100場時,孟京輝曾堅信這部戲能衝破千場,在彼時,那還只是一句玩笑話。如今,“犀牛”的狂想即將成為現實。要知道,1958年首演的《茶館》50多年間,也不過演了600多場。

當我們臉紅心跳地談論“犀牛”的高産,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先鋒話劇、愛情聖經?當然沒錯,但最初的兩版“犀牛”一共才演了107場,直到2008年,“犀牛”才真正開始展現它的商業潛力。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孟京輝笑稱自己是“蹦著把錢掙了”。那就來看看孟京輝和他的工作室在市場上的“蹦跶之道”吧。

【傳説】

文藝青年“跪求”犀牛門票

《戀愛的犀牛》的誕生故事如今聽起來,跟所有功成名就之後的回憶一樣具有傳説氣質。

1999年6月7日,孟京輝導演、廖一梅編劇的話劇《戀愛的犀牛》,在北兵馬司衚同的青藝小劇場首演。為此,這對夫婦孤注一擲,押上了房産,借來二十萬,湊齊了排戲的錢。戲上演後,原先預定的20場變得“供不應求”,在那個網路剛開始興起的年代,論壇裏隨處可見“跪求戀愛的犀牛門票一張”字樣的帖子,每天開演前買票的隊伍從衚同裏排到交道口大街上,於是“犀牛”在20場計劃外又臨時加開了20場。“犀牛”在首輪演出就賺了錢,總票房將近50萬,孟京輝也一次還清了所有欠款。

2003年“非典”期間,剛見起色的演出市場又恢復沉寂,失意的孟京輝又想起了“犀牛圖拉”。那年國慶,新“犀牛”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演。“黃昏是我一天中視力最差的時候……”,演出一開始,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有觀眾竟和演員同步説出了臺詞。

2003年,“犀牛”開始踏上巡演之旅,首演在上海演了五場,後受邀去深圳演了三場。同年,“犀牛”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小劇場實驗戲劇,第一次走出國門,在南韓首爾未來潮流戲劇節上演了兩場。加上2003年在北京人藝小劇場演出的33場和2004年換女主角之後的24場,第二版“犀牛”兩年間一共演了67場。

“犀牛”2004年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百場。孟京輝曾堅信這部戲能衝破千場,那時還只是一句玩笑話。

小錦囊

●“犀牛”的劇情由情感戲和段子組成,一邊尋求情感共鳴,一邊負責娛樂大眾,這很討巧。

●13年中,每一版“犀牛”演出都會對劇本進行微調,以更符合當下的觀眾。

●蜂巢是亞洲最大的小劇場,在此上演的戲直接搬到大劇場也沒有問題。

●每年4月、5月、12月是蜂巢固定的“犀牛檔期”,基本上開演前一週,演出票就能售罄。

●孟京輝是戲劇人中粉絲最多的,他的微網志有近110萬粉絲關注(孟京輝工作室的粉絲數不足3萬)。

【升級】顛覆視覺,駐場蜂巢

2008年,孟京輝的蜂巢劇場在東直門鬧市區開張,“犀牛”成為全國第一部實現駐場演出的小劇場話劇。

2008年的新“犀牛”除了沿用2003版裏郝蕾、段奕宏、楊婷演唱的幾首插曲之外,從視覺上對先前兩版進行了徹底的顛覆,變得更富於現代感,其中水和跑步機的運用被公認是最成功的。

“看完2008版再回去看前兩版的錄影,你就會覺得郭濤、吳越那版粗糙得像是大學生排的戲,2008版精緻了很多,現場視覺效果很有衝擊力,水出來的時候觀眾席上會有驚呼聲,到2012版就更極致了,從局部落水到滿臺落水”,從事金融行業的何先生從2005年開始成為孟京輝的“粉絲”,2008年他第一次在劇場裏看“犀牛”就喜歡上這部戲。

當然也有老粉絲並不買賬。李小姐是“孟氏戲劇”十多年的“老觀眾”。1999年她還在上大學時看了第一版《戀愛的犀牛》,此後每一版“犀牛”她都會去劇場看,“一度成為一個很有儀式感的事,但是這種儀式感在逐漸消退,2012版‘犀牛’我就沒有再去看了,在我心裏最好的還是1999版”。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8年到2012年,“犀牛”僅在蜂巢劇場就演了564場。以蜂巢劇場300個座位滿座,平均票價150元來計算,四年時間“犀牛”僅在蜂巢一個小劇場就創造了2538萬元票房,這還不算在其他大劇場上演的325場(數據截至2012年7月底)。

【生意】我商業?你們太不厚道了

從先鋒戲劇老炮,變成通吃70後到90後的主流戲劇藝術家,孟京輝承認這些年“沒那麼尖銳了”,但對“你變了”的指責心存怨恨:“是不是我現在在地鐵裏賣唱,他們才會覺得是在延續他們想像中的美麗、殘忍、青春的回憶呢?這太不厚道了。”

孟京輝舉了一些例子證明自己的“不變”:為了做《柔軟》,他打定主意往裏賠一百萬(結果不小心賺了);《初戀》和某汽車品牌合作時,他堅決不同意讓演員為汽車活動站臺;蜂巢劇場每天發售80-100張學生票,每張僅售50元;2012版犀牛他掏出22萬製作紀念品送給觀眾。

“我發現只要勇敢往前走,很多事跟錢都沒關係。”孟京輝説。“你是站著把錢掙了嗎?”記者問。“我是蹦著把錢掙了”,他笑答。

這些年有了穩定的團隊,孟京輝漸漸習慣了“分身有術”的生活。“2007年排《兩隻狗》、《艷遇》的時候,我一年只能做兩件事,每場演出都跟著,確實很累。現在不一樣了,比如今晚,蜂巢演《初戀》,先鋒演“混小子”,成都在演“犀牛”,全國範圍就有三場。我覺得要有一天,全國有十場我的戲同時演,那得慶祝一下。”剛剛度過自己人生中第四個本命年的他舞著手中“犀牛”千場紀念演出的大紅色宣傳頁,上面的宣傳語也悄悄從“年輕一代的愛情聖經”變成了“永遠的愛情聖經”。

■ 孟京輝團隊探秘

七十多人,工資挺高壓力山大

孟京輝工作室成立於1997年,在國話導演的身份之外,他也“有意識地搞起獨立製作”。目前,他的工作室已簽約了包括演員組、行銷宣傳、劇場管理、舞臺美術等各部門在內的70多名工作人員。

孟京輝工作室的演員要適應高強度的壓力,每個月有戲的時候他們一週工作六天,通常一演就是四週,駐場和巡演輪著來。在2008版中飾演馬路的張念驊,演“犀牛”將近900場,每個晚上都要被水淋個透,就這麼堅持了四年。

工作室的演員待遇據説是“戲劇圈裏最高的”,固定工資、演出費、排練補助、差旅補助、五險一金,全都有。

演員通常一年一簽,根據進入工作室的年限不同,也有級別的劃分。“工資水準……相當於外企裏白領的收入吧”,四年前進入工作室的黃湘麗,與孟京輝合作了多部戲,在2012版《戀愛的犀牛》中她頂替2008版齊溪,成為女主角明明的飾演者。她也是孟京輝工作室裏目前待得最久的演員之一。

三個小組,新戲舊戲互不耽誤

如今一年到頭,蜂巢劇場的排期表被孟京輝工作室出品的十幾部戲牢牢佔據。“犀牛”則一般佔據了年底12月“黃金檔”和4月、5月的“春季檔”。這時孟京輝集中創作一批新戲,演員們白天排新戲,晚上進劇場演“犀牛”。

工作室的演員被分為三個組,分別是“犀牛組”、“空中花園組”和“兩隻狗組”,這其中每個人都會不止一部戲,還有許多人演話劇超過千場。

黃湘麗、張紫淇、劉暢所在的“犀牛組”一共能演八個戲,分別是《戀愛的犀牛》《三個橘子的愛情》《蝴蝶變形記》《新娘》《桃色辦公室》《愛比死更冷酷》《鏡花水月》《怪談》。孔雁、張弌鋮所在的“空中花園組”能演六個戲,分別是《空中花園謀殺案》《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堂吉訶德》《羅密歐與朱麗葉》《初戀》《槍,謊言和玫瑰》;劉曉曄領銜的“兩隻狗組”則能演三個戲,分別是《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希特勒的肚子》《混小子狂歡節》。

追隨孟京輝多年的齊溪、張念驊、趙紅薇、王瀧正等幾位演員一年之中相繼離開,讓孟京輝不免有些傷感,但他很快恢復了精神,一邊掰著指頭數著這些年不知疲倦換來的“收成”,一邊暢想著“如果再有兩個組,儲存35個戲,我就可以放假了”。

兩部經典,“犀牛”與“狗”輪番巡演

孟京輝戲劇在外地的巡演有兩種模式: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地巡演是工作室自己“開疆拓土”,其餘地方則選擇與當地企業合作,由對方買斷演出。“好久沒去的地方,我們就去‘犀牛’,因為‘犀牛’太有名了。如果當地劇場不夠大,接待方條件不夠好,就‘兩隻狗’去,‘兩隻狗組’就八個人——演員兩人,樂隊兩人,燈光、音響、製作經理各一人,再有一個閒雜人員。我都不用去。”

作為孟氏“探路戲”,‘犀牛’和‘兩隻狗’所到之處可謂“百發百中”,在孟京輝看來也全無風險可言,“中國老百姓這麼多,文藝青年也多,我們在哪兒演都能坐滿”。

除了在蜂巢的駐場演出,‘犀牛’演出的其他劇場幾乎清一色是大劇場。“蜂巢是亞洲最大的小劇場,臺口16米,深度近18米,和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的舞臺一樣大。”製作人戈大立介紹道,“這也是在蜂巢劇場創建之初的一個考慮”。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