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瑞士貝嘉芭蕾舞團抵京 下周上演《波萊羅之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08 11:26:57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國家大劇院開幕近四年間,世界知名舞團紛至遝來。許多當代舞蹈大師的重量級作品都源源不斷的輸送于大劇院,其中不乏作別中國多年的名作亦或是從未在中國演出的佳作。10月15日至16日,享譽世界的瑞士貝嘉芭蕾舞團將“空降”國家大劇院,上演一代舞蹈巨匠貝嘉的經典傳世之作以及舞團的最新未面世作品。10月7日,舞團現任藝術總監吉爾·羅曼專程從瑞士洛桑趕到北京,與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舞團最新作品的文本創作者陳聖來共同出席新聞發佈會,為此次盛大的訪華演出進行預熱。

貝嘉芭蕾舞團:續寫大師的光輝

瑞士貝嘉芭蕾舞團建於1960年,最初落戶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命名為“二十世紀芭蕾舞團”。25年後,貝嘉帶領舞團遷往瑞士洛桑,將其更名為瑞士貝嘉芭蕾舞團。

2007年,貝嘉大師以80歲高齡溘然長逝。在舞團擔任舞者及編導近30年的吉爾·羅曼,被貝嘉大師指定為舞團總監的接班人,同時貝嘉還將他所有作品的管理權也都留給了吉爾·羅曼。

在世界舞蹈界,很多著名舞團在創立者去世後都慘澹經營甚至被迫關門,但是貝嘉芭蕾舞團卻在吉爾·羅曼掌舵後依舊生機勃勃,盛譽不減,活躍在全球各地的舞臺上。就在不久前,舞團還在日本與東京芭蕾舞團及祖賓·梅塔擔任指揮的以色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了《春之祭》。

即將於下個週末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精品薈萃《波萊羅之夜》,是舞團在貝嘉大師去世後的第一次中國巡演。貝嘉大師的父親是一位精通中國文化的哲學家,自幼受到父親影響的貝嘉對中國也有著特殊的情感,因此舞團對此次北京、上海、杭州三地的演出格外重視,力求不僅重現大師昔日的風采,更要展示出舞團沿著大師的足跡,繼續前進的發展方向,也正是因此而精心選擇了《狄奧尼索斯》《鳥飛處》《波萊羅》三部新老作品。吉爾·羅曼表示:“希望舞團同中國的關係能進一步發展,不斷加深。”

兩部大師遺作:力量與激情的迸發

此次即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狄奧尼索斯》是第一次登上中國的舞臺,這部作品講述了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傳奇誕生。貝嘉大師曾解讀:“這部狂熱的舞蹈表現了酒神出生的奇跡,舞蹈中希臘、中東和印度的元素融為一體。”而其中突出展示的男性舞者的陽剛之氣,則尤為讓人津津樂道。瑞士著名記者兼評論家讓·皮埃爾·帕斯托利稱該作是“富有激情的生命禮讚”。

《狄奧尼索斯》同時也是舞蹈、繪畫、時裝三大藝術領域頂級大師的一次強強聯手,不僅有貝嘉大師親自編舞,更有日本著名畫家橫尾忠則親手繪製的舞臺布景,服裝則由時尚大師範思哲親自操刀設計。值得一提的是,舞團藝術總監吉爾·羅曼正是1984年該劇首演時狄奧尼索斯的扮演者,他也憑藉著多年演出該作的經驗,成功保留了貝嘉作品原汁原味的風格。

另一部作品《波萊羅》是貝嘉大師最富盛名的傳奇佳作,根據著名作曲家拉威爾所作的18分鐘同名音樂創作而成,被芭蕾舞界認為難度最高但又最有誘惑力的作品之一。這首舞曲曾被尼金斯卡、裏爾法等眾多知名編舞家詮釋,然而貝嘉與之前的大多數藝術家都有所不同,他在表現形式上洗盡鉛華、返璞歸真,質樸地表達出這首樂曲的精神核心,淋漓展現了兩性間永恒的愛欲,同時表現出人類在面對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趨勢時所産生的反應,帶有生理性的原始衝動。被譽為用一種非同尋常的形式回歸到了《春之祭》的精神內涵之中。

2005年,貝嘉芭蕾舞團曾帶著《波萊羅》來到過中國,當時在上海曾發生了一幕頗為有趣的現象:演出前一週,票房僅過半;然而到了開演前10分鐘,大批外籍觀眾聞訊而至,門口的黃牛索性將票價炒到了1000元。主辦方因前期票房慘澹而僅印製的300份説明書,也在15分鐘內被搶購一空。如今幾年過去了,“貝嘉”已不僅僅在外國觀眾中具有強大號召力,在很多中國舞迷心中,“貝嘉”也代表了品質與風尚。

新作全球首演:靈感來源中國詩作

此次巡演最吸引眼球的要數舞團最新作品《鳥飛處》的全球首演了,在國家大劇院舉行新作首演的舞團不在少數,但是這一次的首演,卻和以往有所不同,因為這一次不僅僅是首演地點選擇在了國家大劇院,同時還是中西方藝術界一次可貴的合作。

當吉爾·羅曼籌備此次中國巡演的時候,他在洛桑的工作室見到了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副秘書長陳聖來先生。陳聖來給吉爾·羅曼看了一首他作的詩《生命的誘惑》,這首詩的靈感來源是智利33名礦工歷經69天終於獲救之際,恰好在上海巡演的智利芭蕾舞團團長瑪西亞·海蒂在演出前的一段演講,陳聖來表示:“通過這段演講,人們對智利芭蕾舞團、對智利人民都刮目相看。生命竟可以創造出如此奇跡,生命竟可得到如此奢侈的呵護。這是生命的誘惑,生命的凱歌!”

正是這首詩引起了吉爾·羅曼巨大的共鳴,他回憶:“我的腦海中浮現了一系列的形象和念頭:生命——死亡——重生——輪迴——陰陽——平衡……突然,靈光閃現,我想到了瑪爾塔·潘。”瑪爾塔·潘是一位著名的女性雕塑家,她也是貝嘉的好朋友和許多作品的合作夥伴。於是吉爾·羅曼從陳聖來的詩作與瑪爾塔·潘的雕塑《平衡》中找到了靈感,創作出了這部《鳥飛處》,用舞蹈來探討生命、死亡與超越,吉爾·羅曼稱這部作品將“具有令人窒息的力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