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國家京劇院復排《楊門女將》全新開掘傳承精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4 16:50:43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國家京劇院復排《楊門女將》全新開掘傳承精神

已經修繕一新的人民劇場,近些天再次響起了皮黃與交響的和聲,即將於9月21日、22日亮相梅蘭芳大劇院,參演“2011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的交響版《楊門女將》,正在這裡積極備戰。52年前,《楊門女將》首演於人民劇場,半個世紀後花開故園的這出傳世之作,此番由當今京劇界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黃金搭檔”于魁智和李勝素領銜,新編排、新舞美、新配樂,視覺聽覺更加燦爛,但京劇的韻味卻芬芳依舊。

52年,如駒過隙,遙想《楊門女將》1959年首演於人民劇場,是否如今天一樣令人熱血沸騰?這部誕生於風起雲湧“十七年”的新編歷史劇,何以應運而生,繼而有幸與時代同行五十餘年,蓬勃不老?

一部傑作,一面旗幟。自新中國成立始,中國京劇院(今國家京劇院)就是京劇改革的熱土和全國京劇院團的旗幟,倘若中國京劇院是王冠,那《楊門女將》就是這頂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半個世紀以來,從《楊門女將》走出來的梨園英才,可謂“要帥有帥要將有將”,《楊門女將》為推動民族戲曲不斷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更加確立了國家京劇院在京劇界示範性地位。

一部傑作,兩位大師。范鈞宏和呂瑞明兩位編劇聖手的初創之功猶如母親,哺育了和《楊門女將》一起成長的幾代中國京劇院藝術家。一齣《楊門女將》捧紅了新中國培養的首批京劇人才,當年初入劇院的楊秋玲、王晶華、馮志孝、孫岳等,恰少年風華,有幸與范鈞宏和呂瑞明、鄭亦秋等諸多大家合作,完成了《楊門女將》這部京劇史的里程碑性作品。

一部傑作,一種風格。伴隨著《楊門女將》的劇目創作和演出實踐,國家京劇院“陣容齊整、舞臺清新、藝術嚴謹”的藝術風格日臻完善。今天參加交響版《楊門女將》的演職人員哪一個不是心羨前輩從心所欲不逾矩之造詣的曾經少年,而今幸與可望而不可及的藝術巔峰比身而立,無論名角大腕,無論末兵小卒,對傑作的仰慕與感恩,涌動在排練的分分秒秒之中。

一部傑作,一種作風。在《楊門女將》的劇目建設和演出實踐中形成的不僅有藝術風格,還有硬朗的團隊作風,繼承了“李袁葉杜”優良傳統的“國家京劇院一團”的創作集體與院領導班子精誠配合,將出楊門必非凡品,戲出一團必屬精品,作為大家共有的信念,僅以二十余天緊鑼密鼓排練即能將這出“陣容齊整、行當齊全”的大戲矗立舞臺,可謂“招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即勝”,正所謂國家京劇院的“楊門作風”。

一部傑作,一種精神。已是劇院副院長兼藝術指導的于魁智雖扮演配角宋王依然兢兢業業;一團團長李勝素領銜全劇卻總體恤團員辛苦;年逾六旬的老藝術家張嵐耐心為青年演員張靜示範每一個細節……正是有了流派群星構織的強大表演群體,才有紅花綠葉相得益彰;正是有了每位演職人員對文藝事業無私奉獻的使命感,才有了“一棵菜精神”的劇團傳統;正是有了戒驕戒躁的紮實作風,才有與日月同輝的藝術珍品。國家京劇院的“楊門精神”,戲裏戲外,薪火相傳。

在交響版《楊門女將》的建組會上,院領導提出“藝術作品只有不斷傳承發展,才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復排要代表現時代的審美趨向,無論音樂或是舞美,都要在尊重經典、傳承經典的基礎上,體現時代精神。主創團隊希望借此“行當齊全的群戲,讓青年演員在劇本、表演、唱腔等方面快速成熟,培養青年人才的藝術水準”。此次復排,老帥坐鎮,少壯先行,文學方面,原作者呂瑞明先生出謀劃策,音樂方面,尹曉東副院長把關,演出方面,以李勝素、于魁智領銜場上,強有力的創作團隊與資深導演孫桂元默契配合,將這部經典雕琢得越發流光溢彩。

作為京劇藝術的經典,《楊門女將》無疑是國家京劇院的看家戲,集中展示了國家京劇院作為體現示範性、代表性和導向性的國家院團的雄厚創作實力和強大演出陣容,以及良好的創作氛圍和精深水準。交響版《楊門女將》的創新之處首先體現在音樂上,加入了交響樂的伴奏和烘托之後,音樂形象上的嬗變,使得全劇的舞臺呈現耳目一新。例如,開場一段穆桂英的慢板變回劇作者最初設想的原板,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得以沉穩心情聆聽優美的唱腔;其次,孫桂元導演全方位運用舞臺語匯,在武打場面、舞蹈場景和舞臺調度上的編排也凸顯新意,增加演員數量,運用立體的舞臺空間,以高難度的武功技巧,表現戰爭場景和戰鬥畫面,使技與戲達到高度的融合,情節更為緊湊;其三,舞美更為精良,畫面富有史詩意境,大大提升觀賞效果。

《楊門女將》猶如老樹一株,枝繁葉茂,守護一方國粹聖土,後人享受老樹蔭護的時候,永遠需要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楊門女將》,感恩前輩藝術家。

復排感言

李勝素(穆桂英飾演者)

連續舉辦了兩屆的“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已經成為國家藝術院團展示創作成果、推出優秀人才的重要平臺,品牌效應已經初步形成。近兩年劇院的劇目和人才建設,始終圍繞著展演活動,通過對《楊門女將》這樣的保留劇目的復排,向經典學習、向經典致敬,推進藝術創新和發展。幾十年來國家京劇院積累了一批藝術精湛、久演不衰的作品,在繼承的基礎上勇於創新也是國家京劇院的責任,這就需要我們立足尊重京劇本體,同時秉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斷探索和創新,同時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京劇人當前努力的方向。此次復排《楊門女將》,我們從人物出發,無論是人物塑造、音樂設計,還是舞臺美術,都進行了全新包裝,同時用交響樂烘托出恢宏的氣勢。

于魁智(宋王飾演者)

《楊門女將》作為國家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當年王晶華、楊秋玲那一輩老師已經為我們留下了一個規範的範本,這齣戲行當齊全、文武兼備、長靠短打皆有。至今百分之九十的京劇院團也都會唱這齣戲,所以單純的複製對我們來説沒有太大意義,我們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自己的藝術追求。當年由於劇場條件的局限,難免有一些不符合今天觀眾審美的地方,而這個復排的版本在交響樂的運用和舞美上新的美學理念也正承襲了國家京劇院近些年在復排傳統劇目上的一貫追求。8月31日,距離演出還有20多天的時候,我們進行了帶粧綵排,目的就是早點發現問題,進行更為精細的磨排。那場綵排有些戲迷在場,之後,一位網友在微網志上貼出了對我塑造的宋王的一個建議,他認為我在一個細節上的處理不夠準確,併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寥寥數語對我啟發很大。於是我又把當年的電影錄影調出來反覆看,發現自己的表演確實有問題,對於這樣的批評我心存感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