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家》演出照
《家》是話劇的經典,也是常演常新的劇目。李六乙的新版上周拉開大幕,混搭之風讓人耳目一新,不過在新意背後,可能還是一個老故事。
人藝李六乙導演的新版《家》,大幕拉開的時候,完全老舍《茶館》開場的熱鬧喧囂的場面,大開大闔舞臺調度的陣勢,外加細緻入微蔓延到舞臺外寫實的布景,會給人造成錯覺,以為新版《家》走繁文縟節精緻寫實主義的路子。那樣的話,也就不是李六乙了。
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上海戲劇學院年輕人演的《家》,那時陸毅即將畢業,出演的覺新。一台青春的面孔,演繹著青春時代的巴金和曹禺的《家》,和現在新版《家》真的太不相同。藝術的創造,就是要版版不同才是。與上戲的《家》更吻合青春那種壓抑、憂鬱又噴發的色彩相比,新版《家》講究的是從青春的跳進跳出,不屑于表面的激情或悲劇,著意淡化情感,企圖挖掘人心更深處的東西,以及話劇舞臺空間導演形式最大伸展的可能性。
新版《家》從覺新和瑞玨新婚之夜開始,便露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野心。覺新和瑞玨對話的間離效果明顯不屬於寫實了。以後,鳴鳳之死,跳一段縹緲的獨舞,反方向離荷花塘嫋嫋而去;梅、覺新和瑞玨見面再次的間離效果,三人平行又交錯的無表情游離行走;一直到高老太爺死前跳大神的民俗元素的加入;以及強烈背景音樂作為另一主角的介入。可以説,寫實不是其追求,混搭是新版《家》的風格。
特別是最後一幕的處理,有意削弱原劇的悲劇意味,而造成“大團圓”式的結尾,讓幾乎所有主角都亮相在瑞玨的死前,然後讓他們各自表達或“這樣的愛值得”,或“什麼時候都不晚”,或“冬天會過去”多重奏式的主題昇華,讓這種混搭風格達到極點。
藝術的探索和求新,從來都值得尊敬。值得思索的是,這樣的混搭風格究竟能夠帶給新版《家》什麼新意?最後説出來的多重奏式的主題昇華,表明它依然是舊版《家》曾經表達過的意思罷了。為什麼非要在這裡以新的形式再次強調説出不可?那麼,以前各幕所頑強表現出混搭風格的努力,其指向和落點都在此處嗎?在這裡,我看到導演努力之中和之後力不從心的某種困惑。
重排《家》的魅力,不僅在於劇作本身所蘊藏的思想力和時代色彩,同時在於它與現實的相關性。也就是現實的光穿透傳統舊版的《家》,才有意義。懷舊色彩濃郁的《家》,其懷舊的某種意義在於質疑現在的“家”,還是“屋子下面的一群豬”嗎?如今的我們,還會如覺新對愛的忠誠不二,如覺慧對愛的貧賤不移,如梅表姐至死不嫁,如瑞玨用自己一生的愛去融化一個並不愛自己的人的心嗎?也許,鳴鳳會很高興地傍在馮樂山身邊當二奶,覺新會像電視劇裏的主人公家裏家外的瑞玨和梅表姐兩雙纖纖玉手明牽暗係,早犯不著自我折磨,一封情書關山難度,咫尺又是天涯,愣是發不出去了。人生如寄,雪泥鴻爪,青春只是一個名詞,時代不同,所存留下的痕跡並不盡相同,會以不同的意味和豐富的潛臺詞,演繹出不同版本的《家》來。
從這一點意義來説,新版《家》的混搭風格對其思想的演繹,顯得勉為其難,起碼顯得天平有些傾斜。在當下的話劇舞臺上,我們不缺少形式,缺少的是內容;我們不缺少智慧,缺少的是思想。
□肖復興(北京 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