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沙家浜》36年後重返譚門 三代人週末同登舞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03 16:08:44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譚元壽幫孫子排演《沙家浜》

譚元壽幫孫子排演《沙家浜》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譚元壽當年在《沙家浜》中飾演郭建光的劇照

譚元壽當年在《沙家浜》中飾演郭建光的劇照

6月5日,現代京劇《沙家浜》將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62歲的譚孝曾和兒子、32歲的譚正岩將同飾郭建光;83歲的譚元壽儘管不演唱,也將現身劇場,登臺為兒孫把場助陣。這個晚上對於傳承七代的譚派藝術來説,無疑將是一個特殊的晚上。譚元壽36年後,第一次重返《沙家浜》演出現場,譚門三代也是第一次同時站在《沙家浜》的舞臺上。

10年千場演出沒B角

1965年的一天,正在長春拍攝電影《秦香蓮》的譚元壽,接到電報讓他速回北京,出演京劇《沙家浜》中的郭建光。

《沙家浜》改編自滬劇《蘆蕩火種》,1964年北京京劇團(今北京京劇院)將其改編成為同名京劇。1965年,該劇更名為《沙家浜》,劇中主角從阿慶嫂變成了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一下子從配角到主角,一副沉甸甸的擔子就這麼落在毫無準備的譚元壽身上。

唱腔高亢,還要有武功底子,譚元壽事後回想,也許是這兩條讓他成為郭建光這個角色的人選,他不僅嗓子好,而且是武生開蒙,從小在科班打的基礎。當年為《沙家浜》設計唱腔的陸松齡晚年跟譚元壽次子譚力曾回憶説:“當時給你們老爺子設計的唱腔已經特別難了,但他唱起來還是有富餘。”

為了排好這齣戲,譚元壽把鋪蓋卷兒都搬到了劇團。那時,北京京劇團團址在今天虎坊橋工人俱樂部附近,譚家住在大柵欄,不過一兩站的路,他愣是幾個月沒回家。有時譚力曾去給他送衣服什麼的,他都顧不上説話。那個夏天的畫面一直留在譚力曾的記憶裏,父親穿著個大背心滿頭大汗地在那裏排練,還和李慕良、陸松齡等人研究唱腔。

《沙家浜》首演是在上海,因為大受歡迎,一連演了40場。劇中郭建光的戲份非常吃重,《堅持》一折幾乎都是高八度的唱腔,別説是演出40場,就是連演4場,許多演員都堅持不下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演下來的,全憑著年輕吧!”譚元壽回憶起那時的自己,都覺得有些陌生。

劇組其他角色都有B角演員,只有郭建光這個角色,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演員,10年間近千場演出,都是譚元壽一個人演,直到1974年耿其昌進入劇組。

30多年未再碰《沙家浜》

譚元壽經常説:“沒有《沙家浜》就沒有今天的我,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可以説,《沙家浜》在藝術上成就了譚元壽。當初名不見經傳的他,因為郭建光紅遍大江南北,表演功力也獲得很大提升。

《沙家浜》是現代戲,但譚元壽沒有將現代戲和傳統戲完全割裂開來,而是將傳統戲的程式化帶入《沙家浜》,演員的身段、武打都有傳統戲的影子。劇中郭建光有一處下場的戲,他沒有按現代的方式走下去,而是用傳統戲的走法,踱步下臺。一點小小的改變,就讓戲味更濃了。

演完現代戲,回過頭再演傳統戲,譚元壽又融入了現代戲的表演方法,唱腔沒變化但人物表演多了。現代戲本來是沒有流派的,但因為他演的郭建光太出彩,《沙家浜》被默認是“譚家戲”了。

譚元壽的父親譚富英對他要求一直很嚴格,解放前,有一次譚元壽在“富連成”科班學戲時被打了30板,屁股都被打爛了,血肉粘到了褲子上,譚富英看了卻説:“你這叫挨打啊?還不到我的三分之一呢。”後來,譚元壽演郭建光出了名,但父親從來不誇兒子,只是給提意見,找不足。不過,譚力曾卻看到,祖父看到報紙上報道譚元壽的文章總是滿臉的激動和驕傲。

上世紀90年代,《沙家浜》等戲恢復演出,劇組其他人都再度演過整出或是摺子的《沙家浜》,唯獨譚元壽30多年間再也沒有登臺演過這齣戲。他説,年齡大了,很多音符太高已經上不去了,演出就要將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眾,“演員有時候要遮醜”。

隔代傳承“郭建光”

2009年譚正岩曾演過《沙家浜》的一個片段,在電視臺播出了。“我叔叔説,‘你爺爺看的時候哭了’,我聽了還不信。後來我讓爺爺看我演出的光碟,他沒看一會兒就流眼淚了。”譚正岩説,從那時起,爺爺就一直為他指點這齣戲。

譚正岩外形俊朗,身高一米八幾,可是這好身材卻讓譚家人看著發愁。對京劇演員來説,個頭太高武戲不好演,聲帶太長也會影響嗓子。但是作為譚家長孫,譚正岩肩負著接過祖輩衣缽的重任。

因為自身條件不利,譚正岩雖頂著“名門之後”的光環,卻一點不敢比別人放鬆。譚孝曾説:“有人以為生在譚家很幸運,其實正岩要比別人吃更多的苦。”看到孫子如此用功,也有了一些名氣,譚元壽才同意他演出《沙家浜》。“要是早兩年肯定不讓他演。”叔叔譚力曾説。在宣佈《沙家浜》演出消息時,譚正岩在爺爺面前不禁哭了。

這次譚元壽認真當起了導演。“別人念詞時,你也不能斷戲,現代戲中演員要時刻在戲裏。”坐在排練廳裏,他的雙眼總是緊緊盯著孫子,一個眼神或一個走位不對,他都會走過去一點點地“摳”。

排練廳裏的爺爺面色沉靜如水,不急不惱,卻能讓譚正岩“心裏撲通撲通地跳”。不光譚正岩緊張,以前從沒正式學過這齣戲的譚孝曾壓力也很大,62歲的他將成為最高齡的郭建光。屆時,他將演出《堅持》一折,唱腔難度很大,譚正岩演開頭的兩場和後面以武戲為主的《奔襲》《突破》兩場。

《沙家浜》終於要再次亮相了,也終於再一次有譚家人出演。年輕的譚正岩接過來的也許不只是一齣戲,還有譚派藝術傳承下去的希望。

連結

譚門傳奇

京劇譚派藝術是中國最早創立的京劇流派,譚派老生唱腔以委婉古樸而著稱。京劇到了譚鑫培時代,完成了從草創到成熟的過渡,真正走上了藝術化的道路。一些著名的京劇藝術流派都是先學習譚派藝術後逐漸形成自己的流派。譚派現在是六代嫡傳,從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到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如果算上譚鑫培的父親——老旦演員譚志道,共有七代從事京劇,這無論是在世界戲劇史還是京劇史上都是難得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