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專家研討“開心麻花”現象 探中國戲劇産業之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30 10:49:17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專家研討“開心麻花”現象 探中國戲劇産業之路

從2003年首創“賀歲舞臺劇”概念,並在此後的8年時間裏,依託海淀劇院陸續推出了15部舞臺劇,開心麻花系列已經在北京及全國多座城市演出1200余場,為百餘萬觀眾帶來了歡樂。如今,“開心麻花”已經成為北京舞臺劇領域最具市場號召力的民營機構,甚至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近日,海澱區文委主辦了“開心麻花現象暨院團合作模式研討會”,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中國社科院戲劇專家陶慶梅等齊聚一堂,為這一民營文化品牌把脈。

著名學者張頤武認為,除了北京人藝和國話,“開心麻花”是中國話劇十年來碩果僅存的優秀品牌,它有兩個非常精準的方向:一個是貼近網際網路的傳播規律和發展方向;另一個是貼近年輕觀眾的精神需求。“現在各級地方政府都在尋找、發現文化的增長點和爆發力,開心麻花的八年成長證明了它是經得住市場考驗的文化創意産業品牌,以各種方式助力其迅速做大做強,比搞什麼百老彙模式更合適。”張頤武還表示,“開心麻花不同於主旋律作品,它是娛樂産品,同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功能。首先,它提升了年輕人的幸福感,讓大家的焦慮、抱怨在爆笑中得以宣泄;其次,它熱烈的演出氛圍對年輕人的自我認同很有幫助。”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用了70多年研究相聲和喜劇包袱,他謙虛地説,“看了開心麻花充滿想像力的喜劇,我自愧不如。我真誠地希望開心麻花能把觀眾口碑發揚下去。”中國社科院當代戲劇研究專家陶慶梅説,開心麻花2011年新作《烏龍山伯爵》的巨大進步令她驚訝,戲劇結構有著強大的內在推動力,戲劇敘述能力大大提高,演員在舞臺上放鬆、貼近生活、把自己完全打碎的表演風格是在別處看不到的。這些大概是開心麻花能一枝獨秀的原因。她還表示:“開心麻花能與海淀劇院密切合作八年,這在百老彙都無法想像,這些年它們實際上是在探索一條中國化的戲劇産業之路。”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表演係副教授劉鑒説,“開心麻花是開心的,更是智慧的,這源於創作團隊的超級勤奮。軍藝學生參演麻花之後,都有明顯進步,從另一個側面説,開心麻花促進了教學。”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