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歐美戲劇演出季啟動引話題:話劇劇場不是用來糊口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12 16:39:07 | 文章來源: 文匯報

在國外,小劇場藝術是指具有實驗精神的話劇,因其戲劇精神的小眾性,演出時的觀眾座席一般在100個以下;而在國內,甚至有500個座位以下的演出也被稱為小劇場話劇。隨著小劇場話劇在上海的興起,越來越多投資捉襟見肘的話劇開始選擇在較小的劇場演出,低成本運作、甚至不少粗製濫造的草臺班子開始取得他們切入市場的合法名聲——“小劇場”話劇。這就是當下火熱的小劇場話劇面對的窘境。

4月11日,先鋒戲劇導演孟京輝攜新劇《蝴蝶變形記》劇組來到上海。在談到這部根據戲劇大師迪倫馬特劇本改編而成的小劇場話劇時,孟京輝直言:“我希望觀眾能通過這個戲聞到後工業時代的荒謬感,一種逼視當代生活的反思精神。至於那些希望看戲能自我陶醉自我娛樂、看完戲散著步就回家的觀眾就不要來看我的戲了。小劇場話劇的精神應該是反叛的、超前的,和當代社會緊密聯繫的,不是用來糊口的。這些年我看過的流於庸俗的搞笑、流於普通的煽情的作品,實在太多太輕佻了。”

“三大俗”氾濫小劇場

找不到男友的剩女被雷劈了之後,就穿越到古代成“白娘子”了,必須找到夫君才能回到現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變性成了女同性戀者;禍害成串妖成災,魯迅的幾個短篇名作被串起來演成了“三級片”。天上人間,古今中外,嬉笑怒罵,遊戲人生。這些以小劇場之名出臺的話劇,讓觀眾擁有了看雜耍、小丑甚至“百戲”的噴飯體驗,卻與原本追求精神價值的“小劇場戲劇”甚少關聯。不久前,“上海民營話劇創作研討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一年,上海話劇演出數量創紀錄地達到了185台!這個數字遠遠超齣戲劇圈的預估。僅僅在2009年,上海話劇的演出數字還只是90台,一年後就迅速翻了一番,遠超出近幾年話劇演齣劇目每年20%的增長速度。有人總結出當今小劇場話劇的三大俗:搞笑搞怪——從“翠花”、“韭菜花”到“麻花”,看似天馬行空的劇情,最後留下的卻是千篇一律的印象;模倣拼貼——把網路流行語和廣為流傳的情節拼貼、串燒在一起,完全背離小劇場“先鋒戲劇”的探索精神;明星撐場——影視歌明星乃至超女快男出演,不求品質,但求熱鬧。低級、惡搞、泛娛樂的聳動劇目佔領了小劇場大半江山,經典之作全面撤退。

呼喚經典戲劇季回歸

“近年來,更多的觀眾願意走進劇場觀看話劇,上海的話劇市場也因此得到了蓬勃發展。然而,在這蓬勃發展的背後,如何讓觀眾能真正體驗到戲劇的魅力?如何讓觀眾愛上劇場?如何讓觀眾學會去分辨一場演出的優劣?這些問題值得從事話劇事業的人士認真思考。”《兇案回首》一劇日前為話劇中心“紀念阿加莎·克裏斯蒂誕辰120週年紀念演出季”劃上了句號,該劇導演林奕在謝幕時留下的一席話,為即將啟幕的“星尚·2011歐美當代戲劇典藏演出季”埋下伏筆。

“話劇藝術作品是有生命力和時代感的,是作為人類反思自己生存狀態的一種重要方式。”據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介紹,即將在4月中旬開始的“典藏演出季”特別精選8部近年來獲托尼獎和普利策戲劇獎的經典劇本,力圖通過推出更多製作精良、叩問心靈、針砭時弊、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作品,讓觀眾在觀賞中得到思想上的啟迪。此舉,是上海為經典戲劇作品重返舞臺邁出的第一步,是一個熱身、一個開始,接踵而來的將是更能凸顯原創精神和現實主義的中國當代原創作品演出季以及將中國舞臺與世界連接得更緊密的國際合作戲劇演出季,楊紹林表示。

8台劇目中有第63屆托尼獎最佳舞臺劇、百老彙經典話劇《殺戮之神》,該劇以法國女作家雷澤以小見大的生活瑣碎,折射出兩對優雅的現代父母因孩子打架而起爭執,並逐漸撕開現代人身上文明的外衣;歐美劇壇最爭議的話題之作、大衛·馬麥特的經典話劇《奧裏安娜》的劇情則在女學生與男教授之間展開,從求助、了解、爭執到控告,觀眾關注人物命運變化的同時更加關注的可能是話語權的爭奪與轉變;普利策、托尼雙料戲劇大獎作品《懷疑》講述了一所位於紐約市的天主教會學校內,阿洛西斯修女對弗林神父與男童之間産生了懷疑,該劇提出了“懷疑”的無限力量,它有機會讓人們無限接近真相,然而懷疑有時候又是令人害怕的,它甚至可以摧毀我們的信念;而根據盧曼特柏林電影金熊獎處女作《十二怒漢》改編的話劇《12個人》則通過一場看似已成定局的判決,審視對生命的尊重、對偏見的反思、對公正的責任……據悉,此次“星尚·2011歐美當代戲劇典藏演出季”所選作品的出色之處,不在於它們闡述了怎樣的真理,而在於這些劇作家對“人”的觀察的敏銳,以及他們勇於提出而不是回避問題的精神。在觀賞的過程中,思考人性、思考尊嚴、思考信念,這些舞臺上久違的話劇精神將有望得到回歸。

將自己的工作室設在上海現代戲劇谷的孟京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段時間在上海,我看到的戲劇,輕佻的太多。戲劇人應有披戴盔甲衝出重圍的勇氣,挑戰觀眾長久以來被敗壞的審美習慣。”在被問及戲劇如何接受藝術和商業的雙重考量時,這位戲劇界“唐吉訶德式”的人物説:“誰都知道沒有個性的作品適合的觀眾會多一些,但有的時候我寧願接受挑戰,哪怕撞上去會疼、會頭破血流,也許開始你會覺得看這樣的戲多少有些不自在,但最終你會愛上它們。我知道我的觀眾在哪。”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