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舞蹈詩《天邊的紅雲》讓女性成為戰爭戲的主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2 14:03:18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舞蹈詩《天邊的紅雲》讓女性成為戰爭戲的主角

舞蹈詩劇《天邊的紅雲》塑造了長征中的女性形象

由上海歌舞團和上海東方青春舞蹈團演繹的大型革命舞蹈詩《天邊的紅雲》將於3月2至3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與活躍在舞臺上的大量革命題材作品不同,《天邊的紅雲》將目光鎖定在了“長征中的女性”這一特殊的人群,以獨特的視角、詩化的手法和浪漫的舞蹈,營造出宏闊大氣的戰爭場面,塑造血肉豐滿的舞劇形象。

浪漫舞蹈展現戰爭中的女性成長

《天邊的紅雲》以長征為背景,以紅軍女護士雲的成長歷程、內心情感和視角為主線,塑造了以秋、雲、虹為代表的紅軍女戰士群像,將長征中紅軍女戰士為實現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堅強革命意志款款道來。全劇採用了詩化、浪漫的舞蹈表現手法,劇中不僅有槍林彈雨、翻雪山過草地等觀眾熟悉的長征歷程,也有紅軍女戰士的成長、友情和愛情。由女性視角出發解讀長征是這部舞蹈詩最明顯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是最為令人動容的情感所在。雖然是一部軍事題材,但編導卻以抒情的格調表現了崢嶸歲月中的艱難歷程。

據悉,該劇是國家一級編導,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著名“夫妻檔”藝術家王勇、陳惠芬夫婦十年磨一劍的厚積薄發之作。問世以來,足跡遍及全國,以其卓越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了各地的觀眾。該劇也在全國各重大賽事中多次獲獎,如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歌劇、舞劇、音樂劇三劇匯演” 一等獎、中國藝術節文華劇目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獎入圍獎、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優品精品獎等。

多聲部的交響結構營造詩化氛圍

《天邊的紅雲》極具“詩劇”的結構特徵,促使舞劇的敘述變得更加流暢也更加空靈起來。編舞中成功地運用了不同動作交織展現的手法,使其構圖豐滿、舞韻生動。舞中似尊尊雕塑的靜態造型,極富有表現力,它不僅巧妙地點染了環境,增強了舞蹈的詩意、美感、真實感,同時又達到了以靜襯動,創造清晰意境的目的。

為了避免敘述的單調和性格的蒼白,《天邊的紅雲》讓“線性”的結構在場景展開中打了“線結”——讓三位紅軍女戰士和她們的戀人、丈夫有了三段“雙人”戀情的追憶。這三段雙人舞交替出現,是對於整個“詩劇”風格的延續,強化了敘述的對比色調、深化了人物的性格內涵、濃化了場景的情感氛圍。

該劇中的一些著名舞段,如開場的《槍舞》等,被不少專家和觀眾所津津樂道,編導們擺脫了過去慣用的渲染戰爭強烈氣氛的手法,從新的審美角度入手,把這段壯烈的歷史化成一首冷艷的詩,通過連綿不斷直白深情的舞蹈款款吐露,使人覺得那紅雲似凝血、似殘陽。

富於創新的舞美、音樂處理

《天邊的紅雲》的舞美設計亦富於新意,諸如對舞臺空間的處理,層層鋪疊、處處著眼、錯落有致。在色彩的運用上更是契合了該劇詩化的主題——從軍帽上的紅五星、軍號上的紅飄穗、腰帶上的紅辣椒、背包上的紅十字、胸前的紅圍巾直至天邊泛起的紅雲,紅色始終都成為舞臺上永遠不變的主基調。

該劇的音樂創作,于淒美中見壯麗,于悲壯中顯精神,大處著眼、小處爭輝。舞蹈與音樂之間産生了美妙的節奏,舞蹈與音樂催發了舞劇的抒情性,使之結合得天衣無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