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王次恒笛子獨奏音樂會11月5日奏響國家大劇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2 16:50:04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11月5日,王次恒與中央民族樂團笛子獨奏專場音樂會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

王次恒,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1959年生於杭州,1984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同年考入中央民族樂團,先後師從趙松庭,曾永清,藍玉崧等教授。現任中央民族樂團笛子首席、管樂聲部長、國家一級演奏員、文化部優秀專家、榮獲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笛子協會副會長,中國葫蘆絲、巴烏協會副會長。文化部國家職業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文華藝術獎評委,文化部全國社會藝術水準考級管理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電視大賽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笛子比賽評委,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王次恒笛子獨奏音樂會11月5日奏響國家大劇院

優秀而有深度內涵的笛簫演奏藝術使他在國內、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1987年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演奏一等獎,1989年獲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二等獎;同年在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笛子獨奏最高金獎及最高藝術家榮譽證書;1991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音樂比賽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1999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週年評比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2010年在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

王次恒經常代表國家藝術團出訪演出,進行文化學術交流及講學活動,並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笛簫獨奏音樂會,均引起極大的反響。美國的卡內基音樂廳、肯尼迪藝術中心、聯合國會議大廳、林肯中心劇場、芝加哥交響樂廳、奧地利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希臘的希洛德古劇場、俄羅斯的瑪林斯基劇院、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和日本的札幌音樂廳都曾留下他獨奏的身影。

此次的音樂會上,王次恒將為廣大觀眾演奏4首可聽性極強的創作型笛子獨奏曲。1.《鷹之戀》(劉文金曲),樂曲大體上是描寫雄鷹矯健的身影和姿態,以及堅韌的性格和廣闊的胸懷。2.《釵頭鳳幻想曲》(王次恒、王直曲),該曲根據南宋陸游著名詞作《釵頭鳳》的詞意創作而成,音樂素材採用浙江紹興代表性戲曲越劇和江南民歌,樂器選用了各種不同大小的笛子,演奏手法融合南北笛之特長,無論氣息運用、音色對比都相當多樣化。3.《塞外隨想》(邵恩、王次恒曲。劉沙改編,新版首演),本曲旨在描述古代徵人的戍邊生活,以及身處遙遠塞外,內心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更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4.《飛歌》(唐建平曲),樂曲中引用了苗族飛歌和彝族海菜腔等多種民歌,其音樂表現了節日般的歡樂和熱烈情緒。

曲目介紹:

《鷹之戀》 劉文金曲

雪山為伴,藍天為家;

迎風起舞,披紅放歌。

本曲是由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先生於1990年為王次恒獨奏音樂會而作。雄鷹除了其矯健的身影和姿態令人讚美之外,人們以為她還有堅韌的性格和深沉的思想,或許還有胸懷寬廣、目光銳利以及生來就傲慢等性格。總之,這都因他所處的大自然嚴酷而美妙的環境有關。樂曲的構思和格調也大體如此。

《釵頭鳳幻想曲》 王次恒、王直曲。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樂曲根據南宋陸游著名詞作《釵頭鳳》的詞意創作而成,音樂素材採用浙江紹興代表性戲曲越劇和江南民歌,樂器選用了各種不同大小的笛子,演奏手法融合南北笛之特長,無論氣息運用、音色對比都相當多樣化:用大笛子來模倣越劇的唱腔,猶如歌唱一樣;曲笛部分採用江南絲竹、崑曲笛子的演奏手法;梆笛部分則利用了快速氣顫音,顯得粗獷而激情些,使音樂極富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塞外隨想》 邵恩、王次恒曲。劉沙改編,新版首演

本曲旨在描述古代徵人的戍邊生活,以及身處遙遠塞外,內心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更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全曲共分四部分:

(一)出征:由G調梆笛引出將士的主體,描繪徵人離別家鄉之際的複雜心情。

(二)思鄉:以曲笛獨白的形式,描繪出塞外冰天雪地、荒無人煙的意境,同時也隱喻將士心中難抑的思鄉之情。演奏技法上運用了崑曲和江南絲竹的一些特有手法,並採用多變的氣息控制和多種音色的對比手法。

(三)嚮往:由曲笛以“吹情”的方式奏出一段如歌的慢板,表現出將士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四)榮歸:以動人的笛聲描繪出一幅將士征戰勝利,凱旋歸來,普天同慶的熱鬧場面,以及親人終得團聚的喜悅心情。

《飛歌》唐建平曲

此曲為著名作曲家唐建平2002年為王次恒老師量身定制。

在中國西南的雲貴高原地區流傳著一首動聽的苗族民歌飛歌,千百年來人們唱著它,傳遞著一代又一代的歡樂和幸福。作為專業性的音樂創作,這部作品在音樂內容和音樂材料方面不拘泥于原始民歌和特定的民族之間的界限,樂曲中引用了苗族飛歌和彝族海菜腔等多種民歌,其音樂表現了節日般的歡樂和熱烈情緒。作品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由笛子奏出民歌風的旋律,引導音樂進入了活潑的第二段;第二段:由嗩吶領奏的音樂充滿鄉土氣息;第三段:慢板,笛子奏出的深情的旋律逐漸昇華出具有崇高情感的讚歌;第四段:熱烈而活潑的快板,音樂在熱烈的情緒中結束。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