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米羅被上海收藏的背後 日本“藝術泡沫”

米羅被上海收藏的背後 日本“藝術泡沫”

時間: 2012-01-23 11:19:13 | 來源: 東方早報
收藏 >

 

米羅版畫《愚比王》,通過靈活的畫面結構和鮮艷的色彩,向“人的存在”這個主題提出深刻質疑。以上三幅作品,都將出現在1月15日在上海美術館開幕的米羅版畫展上。

日本“富二代”拒絕接手“藝術炸彈”

三十多年後,中國企業家李焱然悠然地帶著一些玩樂的意趣,坐在一堆三十年前讓西方藝術界艷羨、又不免暗自竊笑的“藝術炸彈”當中一張張地翻看。李焱然在接受《藝術評論》記者採訪時回憶起當初的情景:“我看到喜歡的,就拿下來,一共拿走了200多幅。”雖然“米羅的作品是自然的稚拙,孩子的作品是稚拙得自然”,但一切的價值判斷,並非基於可能的財富增值與背後的藝術家光環,而莫過於三個字——“我喜歡。”

近年來,隨著日本經濟形勢的日益惡化,這些曾經被日本富豪們炫耀的西方藝術品或成為銀行的抵押品,或滯留在私人藏家之手,有價無市,退潮後的日本美術市場,到哪去尋找生存空間?日本多家美術館和私人藏家都在悄悄“出貨”,出貨的對象中,漸多中國富豪的身影。

雖然日本藏家給出的出貨原因不盡相同,就以李焱然有過接觸的一些日本藏家而言,很大一部分,緣于那些在短短兩三年之內財團吞下的幾十億美元“藝術炸彈”,劃過了當時美麗炫目的爆點之後,正在漸漸熄火,那些日本“富二代”們現在寧願在巴黎餐館打工,也不願意回來子承父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那群日本富翁,歷經了三四十年的商場金錢洗禮現在基本都已步入暮年,無力掌控現在的局面,面對‘不肖子孫’的選擇也無可奈何。如果中國藏家現在出手,可以從日本人手中搜刮到不少東西。”而中國正在崛起的富豪階層的年齡,恰與當年日本泡沫經濟那一代所處的年齡相符。

李焱然有過接觸的另一位日本藏家年逾九旬,藏有馬奈名作《鏡中的女孩》,欲作價8億元人民幣轉手。

一次次與各色日本收藏家接觸交流的過程中,李焱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越是貴的東西,越容易易手。”如此慨嘆,並非用於形容一個商場原則,而是針對於自己的珍藏。未免讓人頓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喟嘆。

日本“藝術泡沫”的啟示

反思數十年前席捲日本的這股熱潮,很多熟悉當時情況的人表示,日本之所以慘敗,首先在於忽視了本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吸納能力,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高端市場被打開之後,沒有促成購藏佈局和價位合理的中端市場。其次,藝術品價格的瞬間暴漲與大批跟風者的蓄意哄抬,形成愈演愈烈的惡性迴圈,最後導致大批西方現代藝術大師批量生産的一般作品,以及中低檔西方藝術品也蜂擁而入,價格雪球越滾越大,以致至今無人接手這一堆爛攤子。

當中國的泡沫經濟達到頂峰時,是否預示著同樣的假以藝術名義的財富爭奪戰悲喜劇會在中國大地上爆發?某位山西富豪曾以數以千萬計的價格購入一堆18世紀西方油畫,之後,悄悄諮詢業內批評家,被貶得一錢不值。不久前曾有某位歐洲知名藝術評論家,試去北京探路,欲以50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把手中的杜尚作品“打包”出售給中國藏家,但溜了一圈,這位巴黎1930年代達達主義領軍人物的作品終究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找到適合的中國下家。

1980年代的日本,1990年代的中國台灣,財富的突然爆發,使金錢流向了人類精神産品——藝術領域,因為這一項是人類最後的精神堡壘而無法確立一個統一的恒定的量化的標準。若沒有及時與之相應的藝術教育和接納能力,財富的急劇增多,帶來的也許是另一場西方掀起的“鴉片戰爭”,唯一的區別是藝術品將被當做精神鴉片,而吸食者將以付出鉅額財富的代價換來一堆西方的精神代謝物。

<  1  2  


相關文章